首页 > 民生
求学时受助十元 事业有成后捐款百万让爱延续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邵阳新闻在线讯(邵阳日报记者 童中涵)“当年如果没有我老师那五元钱,我也许现在还在老家种田。”5月21日,在新邵县感恩圆梦教育基金成立大会上,作为创办人之一的潘光辉捐款100万元,让爱心助学的这份大爱在新邵大地上延续。

  1972年,潘光辉在原新邵六中读高中,家中七口人就靠着父亲一人在生产队挣工分养活,第一学期家里靠种的一点棉花凑够了五元的学费。“那个时候每个星期就在家带点剁辣椒,在学校靠红薯充饥。”潘先生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

  但第二学期开学时,在家里吃饭都成问题的情况下,实在拿不出钱供他上学。开学后一个星期,村里面的小学民办教师潘新民了解情况后将五元学费借给了他。“他也只是个民办教师,一个月工资也才五元,潘老师的恩情我一辈子都记得。”潘先生如是说。

  1974年潘光辉高中毕业,但由于高考取消,加之家庭成分的缘故。潘光辉既没当成民办教师,又在参军政审这关被卡了下来,只好在家务农。1977年,全国第一次恢复高考,潘光辉以一分之差与大学擦肩而过。“家里人都劝他,二十多了赶紧成家,在生产队挣点工分,别想着考大学了,但他就是死活不同意。”弟弟潘光耀告诉记者,哥哥在第二年五月份帮家里插完水稻后,又赶到新邵一中复读了两个月,最终如愿考上了湖南湘雅医学院。

  “那个时候我挑上家里的一个棉被,拿着高中班主任陈励老师送的一套衣服和5元路费,踏上了前往长沙的求学之路。”潘先生感慨道,自己能顺利去读大学,陈老师是他遇到的第二个贵人。

  1983年学满而归潘光辉被分配到新邵县人民医院,在普外科工作的两年多时间里,他并没有停止求学的步伐。1986年,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又如愿考上了第四军医大学研究生。

  如今在外工作的潘先生每年都会返乡探亲,通过走访他得知,在家乡新邵县的广大农村特别是一些偏远山区,仍然有一些优秀学子考上了理想学校,但由于家庭贫困,导致衣食匮乏,学费短缺。“我能走出大山,完成自己的学业,要感谢当初两位老师的资助,所以我想把这份爱延续下去。”潘先生和弟弟每年都会拿出一部分积蓄,资助十多名贫困学子。“去年我父亲前年因车祸瘫痪在床,是潘伯伯向我伸出了援助之手,让我圆了大学梦。”现就读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的石同学如是说(为保护受助人信息未采用全名)。

  “一个人的力量终归是有限的,我发动成立感恩圆梦爱心积极,就是希望更多乐于助学的爱心人士行动起来,为新邵的教育事业贡献一份力量。”潘先生介绍说,在基金会的筹备过程中,不少新邵籍在粤爱心人士加入了进来。5月21日基金会成立当天,甯颂凯先生捐款110万元,曾铁林先生捐款20万元,当天筹集到的善款总数达到260万元。下一步新邵县感恩圆梦教育基金会将重点资助成绩优异的贫困高中生新生和大学新生,同时将帮助长期驻守在偏远山区的贫困教师,为新邵的寒门学子和特困教师解决后顾之忧。

作者:童中涵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