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新闻在线讯(邵阳日报记者 肖燕 袁进田 实习生 周津羽)只因在手机上点了一条短信链接,三张银行卡里的一万多元钱就不翼而飞。时至6月上旬,家住隆回县城的雷先生依然为此郁闷不已。
市民:钱不翼而飞银行当有责
雷先生介绍,5月30日下午4时30分左右,他收到一条来自某银行客服的手机短信,其内容大意是:你消费了489元。雷先生仔细看手机,发现类似的消费短信有好几条,在两张某银行卡上累计消费数千元。随后,他迅速与银行方面取得联系,封停了这两张银行卡。5月31日凌晨,他又收到另外一张银行卡的四条消费短信提示,累计消费7900元。于是,他又致电银行客服,封停了该银行卡。
银行卡在自己身上,密码也只有自己知道,钱却莫名其妙地被消费了?雷先生很纳闷,他想起了在手机上点击过的一条短信,该短信是5月27日收到的,但他直到5月30日上午10时才看到,短信大意是:你有照片在朋友圈转疯了。好奇的雷先生点击了该链接,随后出现一张小图片,并显示手机“感染病毒”。再后来,其手机无故被调成静音,看不到信息,也接不到电话。期间,雷先生三张银行卡被累计取走近1.5万元“卡在自己身上,对方不知密码,且三张银行卡只有一张开通了微信支付,其他的都没有绑定,钱到底是怎么被取走的?”雷先生表示,虽然自己不小心点击了不良链接,但银行的监管系统还是不完善,安全没有保障,他认为银行应该承担一定责任。
银行:多个心眼防止被骗
类似现象并非首例,银行有何说法?6月8日上午,记者就此来到某银行,该行有关工作人员解释说,像这样银行卡里的钱不翼而飞的情况,大多是市民绑定了微信、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平台。第三方支付平台由于无法像银行一样面对面审核客户信息,只通过手机、电脑完成信息认证,无法确定是否是客户本人在操作,所以客户信息容易泄露,这样简便的快捷支付比起传统的支付方式来说,存在不安全隐患,“传统的认证是绝对安全的”。对于雷先生的个人信息是如何透露的,该工作人员表示不好判断,最好是向相关的监管部门反映。
针对类似情况,银行工作人员提醒:市民要加强防范意识,不要随意点击陌生人发送的链接,防止中木马病毒,被黑客窃取了银行卡账号、支付密码、个人身份信息等。如遇到此类诈骗时,应立马打电话给有关银行的客服,冻结银行卡,避免造成更多的损失,之后向公安机关报案,协助警方尽快破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