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生
邵阳五旬“工匠”作品一博“百花杯”金奖 宝庆瓷刻成“国礼”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邵阳新闻在线讯(邵阳日报记者 刘丛龙 实习记者 葛欣欣)4月底,微信朋友圈中一张雕好的瓷器图片引来众人纷纷点赞,图片下面写着:报送外交部礼宾司的“国礼”瓷刻作品,正在精心雕刻中,本人三个月内闭门谢客。而发这条朋友圈的人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庆瓷刻传承人刘金铎。

  6月底,刘金铎精心雕刻的礼品陆续完成。27日上午,记者如约来到刘金铎工作室。推开门,记者被摆放在靠墙的一个瓷刻作品深深吸引,作品的名字叫《乔布斯肖像》。作品中乔布斯的胡须,灰白硬直,每一根都清晰可辨,再配上金丝眼镜,深邃的眼光仿佛藏着千万个故事。远看似摄影作品,走近一看,用手轻轻触摸,就能感受到它的凹凸手感,时深时浅。

  传承技术升华艺术

  瓷刻又名釉雕,是用特制的刀具在烧制好的瓷碟或瓷板上刻字作画。在邵阳世代流传着一种以瓷为纸、以刀代笔的独特民间绝技。它就是宝庆刻瓷。宝庆刻瓷源自古老的“剥玉”和“号碗”,于清同治年间传入宝庆。

  从小对瓷刻艺术耳濡目染,后来刘金铎赴湖南师大美术学院成人班学习了三年美术基础。系统学习中西方美术理论及实践后,他开始将白胎彩釉的瓷器作为了自己雕刻的对象。“超写实油画领军人物冷军,对我的影响很大。”刘金铎介绍,“‘超写实’的理念令我印象深刻,如何在瓷刻上实现超写实成为我的追求。超写实就是超照片,更强调质感,光线和立体感。通过在瓷刻上实现超写实,皮肤更有质感,甚至每一个毛孔,每一根发丝都可以清晰可见。”

  与油画不同的是,瓷刻是一直在做减法,一敲一击中刻画人物形象。为了能让瓷刻更好地展示出超写实效果,刘金铎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反复琢磨,凭自己扎实的功底,开创出一种全新的“釉雕游丝点刀法”:用此刀法创作出来的作品,不仅质感强烈,肌理丰富,气韵生动,而且提升了瓷刻的艺术表现力。

  超写实的理念和独特的刀法,让刘金铎的瓷刻从一门工艺技术逐渐转变为一项个性化的艺术创作。

  一鸣惊人世人所倾

  2013年,已经56岁的刘金铎,在朋友的建议下,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将他的作品《齐白石》在深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展出,让他倍感意外的是,作品竟然获得“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银奖。在展会上,齐白石的孙子齐育文看到作品时无限感叹:“您把我爷爷雕活了,站在作品前,我觉得爷爷就站在眼前一般!”

  《齐白石》的意外获奖让刘金铎充满信心。同年10月,作品《乔布斯肖像》获得第十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百花杯”金奖,可谓一鸣惊人。

  “这次获奖之后我陷入深深的沉思。”刘金铎回忆道。在2013年以前,刘金铎一直是走“以商养文”的道路,在大会上获奖之后,他开始考虑走独自艺术创造的道路。可当时刚好在澳门的公司刚开业,退出就意味着损失。“当太太知道我的顾虑之后,非常支持我走艺术创造的道路。”

  就这样,刘金铎的作品都会出现在国家级的大型展会,此后,又连续斩获3枚金奖。

  几十年的努力、坚持和对瓷刻艺术的不懈追求,让刘金铎在2013年后不断收获成果,被世人追捧认可。“成名”之后的刘金铎也坦言,瓷刻正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和欣赏,“这个月剩下的时间我要抓紧准备讲课材料,7月份底前往北京,一方面去讲课,另一方面要准备报送我的这6件‘国礼’。”

作者:刘丛龙 实习记者 葛欣欣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