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新闻在线讯(通讯员 石颂军)如今,农村的年轻人都喜欢往城里跑,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但一位来自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城里姑娘却不远千里来到新邵县陈家坊镇桥石滩小学义务支教,她青春的身影成为校园一道靓丽的风景。
马月2015年大学毕业后,在家乡找到了一份教师的工作,每天奔走在城市之中,生活安稳而美好。偶然间,她看到湖南电视台播出的《变形计》,便产生了支教的念头。
今年2月,马月来到陈家坊镇桥石滩小学,学校安排她教四年级的语文兼班主任。这对于学习计算机专业的马月来说,专业十分不对口,她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望着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一种强烈的责任感涌上心头。于是她每天晚上上网搜资料,看教学视频,跟着电脑里的语音练习,练好了第二天再教学生。
马月下班后,每天晚上跟着电脑学习语文成了她最重要的事。教语文课就得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虽然这对于农村学生来说有困难,但坚持下去就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半个学期下来,这个班在期中考试中,优秀率达到85%。成绩在全校由一个最差的班变成了一个最好的班。
马月通过家访得知,班里20余名学生几乎都是留守儿童,长期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缺少父母的呵护。在马月的眼中,这20余名学生更像她的孩子,要给他们传输知识,更要呵护他们健康成长。课堂上,她不厌其烦地教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课间,她主动和孩子们谈心、做游戏;午饭后,她牺牲中午休息时间给孩子们辅导。
马月所教的班有一个学生叫刘海燕,是一个留守儿童,爸妈长年在外打工,她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家里条件非常差。为了提高刘海燕的成绩,每逢双休日,马月将刘海燕留在学校与她一起吃住。白天为刘海燕补课,耐心地教她语文知识和解答数学应用题;晚上为她洗澡、洗衣服;早晨,带着该生跑步、丢沙袋,把这个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六一”儿童节前夕,马老师花费100余元特意为刘海燕买了一件漂亮的裙子。马老师每个星期给刘海燕的妈妈打一次电话,和她聊孩子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刘海燕的妈妈石玉竹在电话中多次感谢。
山区孩子们零食少,而早上来校有些学生饭吃得不多,马月为了不让孩子饿着没心思上课,便买了些饼干放到桌子上,下课了让孩子们吃。
为了教好美术课,马月在业余时间学习简单的素描,在美术课上现学现用。如何运用手中的铅笔,如何展现光与影等吸引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孩子们在她的教学下完成了他们的第一次绘画,拓宽了山村孩子的视野。
马月就这样把爱心无私奉献给她钟爱的教育事业,她的付出赢得了家长和孩子们的信任,班里一个学生在日记中这样写到:“‘六一节’,我们班的同学都收到了人生第一份礼物,礼物虽小,却满怀马老师对我们的关爱。我要好好学习,长大了也要做一名像马老师一样的老师!”
6月30日,马老师就要离开桥石滩小学。“我们真的舍不得她走啊!”校长石腊元眼里溢出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