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邵阳客户端6月30日讯 (全媒体记者 刘小幸 通讯员 李彬之)6月30日,在洞口县醪田镇湛田村长兴柑橘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的养驴场里,40多头德州驴正争着槽子里的"美食"。看着体形健硕的德州驴,该合作社董事长黄姜的嘴角露出了笑容:"这些家伙具有较强的耐热和耐寒性,且不挑食好养活,很适合做扶贫产业。"
现年61岁的黄姜是醪田镇凫杨村人,之前在外已经打拼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小天地。2015年,响应家乡的号召,他和几位志同道合的乡友决定回来发展特色农产业,带领当地420名贫困人口走上致富路,真金白银做扶贫产业,为该镇生态农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醪田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向湘伟介绍说,醪田镇的特色种植业有五彩稻米、红薯、柑橘、油茶等,这也是当地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从2015年返乡开始,黄姜因地制宜,先后带领村民发展了油茶基地1200亩、水库水产养殖80亩、柑橘种植基地200亩,扶贫产业辐射周边的文明、凫杨、大波、湛田等四个村。“虽然发展产业带动了村民干事创业的热情,但是收入来源单一制约了村民增收致富,转型发展势在必行了。”。于是,黄姜和镇、村里的干部研究起脱贫致富的门道来。
经过多次到外地考察,黄姜了解到,养生滋补上品的阿胶备受青睐,作为阿胶原料的驴皮价格水涨船高,而且驴肉又是餐桌上的美味,养驴业是一个待开发的“金矿”。2018年,黄姜和合作社成员代表还特意去了外省考察学习。实地一考察,黄姜的心里更有底了,他要带着村民养驴致富奔小康。
去年7月,10余头德州驴从内蒙古辗转近2000公里来到湛田村。经过近一年的经营,10余头驴茁壮成长,很快在周边村民和“农家乐”中传开。到年底出栏时,所有驴肉一售而空。今年,黄姜又从内蒙古购买了100头驴,年初已到43头,其余的预计7月初可以全部运达。为了提高驴子养殖的科技含量,确保规模养殖场的健康发展,贫困户廖义保自愿前往山东学习了三个月的养驴技术。如今廖义保不仅入了股,还成为了养驴场的专职技术顾问,在驴舍打工的他,除了每月能领到工资,年底还能在合作社分红,一年算下来可以拿一两万块钱。
黄姜也算了笔账,“除去成本,去年10多头驴赚了好几万块钱。”尽管赚钱不多,但掌握了技术和经验,黄姜和合作社成员们计划“明年扩大规模,增加数量,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方式,先期给贫困户每人两头驴苗,然后保证每头2000的利润再进行回购,探索出一条新的产业模式,带领群众共同致富。”黄姜充满信心,带动村民脱贫致富的新产业模式“出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