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胡菲
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增加就业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方式。2020年以来,邵东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的讲话精神,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经济发展,把促进就业与脱贫攻坚工作紧密结合,深入推进就业扶贫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
自2019年以来,邵东市把加大“扶贫车间”建设作为解决贫困劳动力就近就业,助力稳定脱贫的重要举措来抓,鼓励市内外企业采取到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乡镇、村建设生产车间,送货上门的居家式服务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办“扶贫车间”。截至目前,共建成扶贫车间119个, 开发各类就业岗位616个,岗位招聘人数6623人,累计岗位招聘人数9173人,吸纳就业人数4966人,吸纳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业1637人,人均月工资达1665元,实现了26个乡镇全覆盖,就业扶贫车间成为邵东贫困劳动力脱贫致富的新路子。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是出台政策,强力推动。市委、市政府政府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将推进扶贫车间建设作为就业扶贫工作的重要抓手。研究出台了《邵东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邵东县财政局邵东县扶贫开发办公室关于加快就业扶贫车间建设促进农村贫困劳动力就业的实施方案》邵人社发〔2019〕17号文件,用足用好扶持政策,对被认定的扶贫车间吸纳5个(含)以上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并签订劳务协议或承揽合同,在1年内累计给付每个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劳动力劳动报酬不低于6000元的,在建设和经营中给予适当补贴。场地补贴。倡导利用村集体闲置房屋及租用空闲民房发展扶贫车间,对认定为扶贫车间的单位进行场地补贴。就业规模达10人的扶贫车间,每个一次性补贴2万元;在此基础上按每增加10人就业(要求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业占比30%以上),增加1万元补贴,最高以10万元为限。年内计划安排补助资金300万元,奖补扶贫车间100个。所需资金由县财政统筹安排。加工设备补贴。对箱包加工行业中新购(即2019年1月1日后)电动缝纫机的扶贫车间,每台补助1500元。对新购(即2019年1月1日后)其他加工机械设备的,按购置价的30%予以补助,补助总额以10万元为限。年内计划安排补助资金150万元,所需资金由县财政统筹安排。培训补贴。对吸纳10名以下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业并开展以工代训的就业扶贫车间,每月每车间给予2000元培训补贴;吸纳10-30名的,每月每车间给予3000元培训补贴;吸纳30名以上的,每月每车间给予4000元培训补贴。享受培训补贴时间最长不超过6个月,所需资金从就业补助资金中列支。就业创业补贴。对有创业意愿并有一定创业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及时开展创业培训,落实资金补贴、场地安排、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政策。对首次创办小微企业或从事个体经营,且所创办企业或个体工商户自工商登记注册之日起正常营运6个月以上的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和农民工等返乡下乡创业人员,按规定给予一次性创业补贴10000元,主要用于创业经营场所一次性开办费补贴和商标补贴等,所需资金从就业补助资金中列支。资金补贴力度在全市名列前茅。2019年已对75个符合资金补贴要求的扶贫车间拨付场地补贴、加工设备补贴420万元。
二是因地制宜,龙头带动。为提升扶贫车间带贫效果,我市因地制宜,通过龙头企业带动,结合乡镇工业、农业、商贸、旅游等优势产业,打造好富有当地特色的扶贫车间。譬如斫曹推行“企业+扶贫车间+村集体+贫困户”四维一体就业扶贫车间建设:深入了解全乡1055人正常贫困户劳动力中未就业318人的就业愿望,力求实际创办箱包加工扶贫车间,把扶贫车间建在村头、岗位设在门口,较好地解决了留守贫困劳动力就近就业、脱贫增收问题。引进湖南省隆源集团凯特伦皮具有限公司,推进“1+X”扶贫车间项目,总投入800万元,总部设长流村,村集体占股5%,“X”覆盖5个行政村,村集体占股3%,吸纳贫困户就业200余人,项目所在村的兜底贫困户每人每年不少于500元分红。火厂坪镇结合该镇贫困劳动力就业需求,分类指导,对于已达到就业扶贫车间条件的,及时给予工作指导,帮助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有效增加就业岗位;对于初步具备就业扶贫车间雏形,经过培育、完善能够达到申报条件的,及时给予扶持帮助,指导其改进工作提升规模,尽快达到就业扶贫车间认定条件,并及时进行认定。依托现有的规模企业,建设扶贫车间,利用多种形式,吸引贫困户参与进来,贫困户通过到车间来务工、学技术等,不但能足不出户增加收入,也学到技术等,提高自我发展能力。该镇现已完成扶贫车间建设7个,开发就业岗位200余个,就业扶贫车间吸纳贫困劳动力人数100余人,人均年增收15000元以上,切实提高了贫困户的收入,增加了他们的幸福感。依托特色产业带动扶贫车间发展。堡面前乡针对地处邵东东南边陲,远离县城,交通不便,上不了大项目,也搞不起大企业,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向外流失,留在村里的不是老人就是儿童妇女这一现状,从2018年至今依托我市发达的箱包产业大力建设就业扶贫车间,目前已正式建成10家,通过申请认定且已录入湖南省劳务协作脱贫综合信息服务平台,购置机器设备200余台,可提供就业岗位200余个,解决了50名贫困劳动力的就业和脱贫问题,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在村里就能“上班”,有效通过特色产业带动扶贫车间发展,促使贫困劳动力稳定增收脱贫。
三是强化培训,注重促动。为提升贫困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和素质,我市深入开展就业技能培训、订单式培训,为扶贫车间发展输送合格工人。同时注重激励和宣传勤劳致富典型,通过典型促动,激发更多贫困群众学技术、提本领、勤创业的热情。充分发挥邵东民营经济活跃,箱包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多、技术含量低、分布面广、产业发达,用工需求大等优势,积极引导其把生产车间延伸到贫困村,打造群众家门口的扶贫车间,让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稳定增收脱,湖南隆源集团、智多富箱包、醇龙箱包等企业也积极配合,将就业扶贫车间建到了村里,居家式扶贫帮助贫困劳动力实现灵活就业,让贫困人口做到了务农、务工和照顾家庭三不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