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日报·邵阳新闻在线 通讯员 隆文武 陈志光
“日月其迈,时盛岁新。”过春节在中华大地历史悠久,不仅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并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中国人过年,过的是辞旧迎新的“时间之年”,更是情深义重的“文化之年”。年味需要咀嚼,咀嚼才会更有味道。
年味来自于华夏儿女的血脉传承。“遥远的东方有一群人,他们都是龙的传人”。这脍炙人口的歌词真实地唱出了炎黄子孙同根同祖的血脉传承。正是先祖的血脉滋养了“龙”的子孙,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正是先祖的聪明才智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人类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正是先祖的开疆拓土,创建了960万平方公里美好家园;正是在先祖创立的基业上,今天,我们得以进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事业。自古以来,祭祀祖宗成为春节首当其冲的活动,虽然祭祀的内容和形式不尽相同,但是虔诚的态度和崇敬的心情却是一致的,仿佛祖宗的血脉在身上流淌,祖宗的气息在耳边回响,祖宗的希冀在眼前召唤。咀嚼着浓浓的年味,身为华夏儿女,作为党员干部。我们只有继往开来,锐意进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才无愧于“龙的传人”这个崇高的身份。
年味来自于民富国强的美好祈愿。民以食为天。古老的中华民族从农耕起步,土地为财富之母,耕作为财富之父。从春种、夏耘、秋收,到冬储,腊月里正是五谷入仓、六畜膘肥的时候,因此,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是农耕社会人们最大的期盼。而过年则是民生的晴雨表,民间素有歌谣:“二十三,糖瓜黏;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去宰鸡;二十八,白面发;二十九,满香斗;三十日,黑夜坐一宵;大年初一出来扭一扭”。各地普遍要吃年夜饭、水饺、元宵、馄饨,至于菜肴品类则难以计数。为了感谢神灵和大自然的赐予,先民们要在收获的腊月里进行祭祀,即“腊祭”,就是春节的雏形。为欢庆国泰民安,还要张灯结彩、燃放鞭炮、贴春联等娱乐形式。今天,欣逢盛世,丰衣足食已不能代表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福,老百姓感同身受的是民富国强,今昔两重天,以往过年炖肉是解馋,现在在大酒店吃年夜饭;以往坐汽车走亲戚算是奢侈,现在乘高铁、家家户户有小车平常;以往赶大集就是见世面,现在坐飞机出国旅游已不新鲜。咀嚼这浓浓的年味,身为华夏儿女,身为党员干部,我们深感盛世来之不易,倍觉使命光荣、责任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