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宝庆时评
基层治理的“绣花功夫”与“民心温度”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陈娟

乡镇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毛细血管”,既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也是社会矛盾的“前沿阵地”。在当今现代化治理的背景下,乡镇基层治理的成效,直接关系到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如何以“绣花功夫”织密治理网络,以“民心温度”凝聚治理合力,成为我们基层发展的关键课题。

织密“治理网格”,让服务触角延伸到“神经末梢”

基层治理的难点在于“面广事杂”,人口流动、土地纠纷、邻里矛盾等问题往往交织叠加。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在于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治理网格。通过划分村组网格、配备网格员、建立“网格+数字化”平台,基层政府可将政策宣传、矛盾调解、环境整治等任务细化到最小单元。通过“网格员+志愿者”模式,将森林防灭火、防汛抗旱等急难任务分解到户到人,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的治理目标。这种“精细化治理”不仅提升了效率,更让群众感受到“事事有人管、件件有回音”。

用好“群众智慧”,让“共治共享”成为治理底色

基层治理不是政府的“独角戏”,而是群众的“大合唱”。基层政府应充分激发群众的主体意识,通过村民代表大会等,让群众参与村规民约制定、公共事务决策。此外,应鼓励乡贤、致富带头人参与乡村治理,发挥其威望高、资源广的优势,既能化解矛盾,又能带动产业发展。这种“共建共治共享”的模式,让群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治理效能自然水到渠成。

善用“科技赋能”,让治理效率插上“数字翅膀”

数字化是乡镇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通过搭建“智慧乡镇”平台,整合政务服务、民生保障、应急管理等功能,基层政府可实现“一网通办”“一屏统管”。例如,可以利用“数字乡村”APP,让群众足不出户就能办理医保缴费、低保申请等事项;通过安装智能监控设备,对河道污染、森林防火等进行实时监测。科技赋能不仅提升了治理效率,更打破了信息壁垒,让政策更透明、服务更精准。

坚守“为民初心”,让治理成果惠及“万家灯火”

基层治理的最终落脚点,是让群众过上好日子。基层干部应摒弃“官僚思维”,多到田间地头走一走、多到群众家中坐一坐,把群众的“急难愁盼”当成自己的“心头事”。针对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群体,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针对乡村产业发展瓶颈,引进专家团队提供技术指导。只有把群众的小事当成大事来办,把群众的痛点作为工作的着力点,治理才能赢得民心,发展才有持久动力。

基层治理,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它需要干部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以“绣花功夫”破难题,以“群众满意”为标尺。唯有将治理的“根”扎进基层土壤,将服务的“网”织密群众心田,才能让基层成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幸福家园。

编辑:曾彥菲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