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柜最底层压着一件米白色的毛衣,针脚不算特别整齐,袖口还补着一小块同色的毛线,却总在降温的日子里,让我想起奶奶坐在窗边织毛衣的模样。
那年冬天,奶奶说要给我织件新毛衣。她找出压在箱底的毛线团,有浅灰、米白,还有一小团淡蓝,都是她攒了好久的。每天放学回家,总能看见她坐在阳台的椅子上,手里的针飞快地穿梭,阳光落在她银白的头发上,也落在摊开的毛线团上,暖融融的。
我总爱凑过去看,看她把毛线绕在食指上,针尖一挑一勾,原本松散的线就变成了整齐的针脚。“奶奶,你织得好快呀!”我趴在她肩头说。她笑着把针放下,揉了揉我的头发:“慢工出细活,急不得。”说着,还让我伸出胳膊量尺寸,指尖带着毛线的软和,轻轻贴着我的手腕,那温度比阳光还暖。
有天晚上我起夜,看见客厅还亮着灯。走近了才发现,奶奶还在织毛衣,台灯的光打在她脸上,能看见她眼角的皱纹。“奶奶,怎么还不睡呀?”我小声问。她愣了一下,才把毛线针收起来:“想早点织好,天冷了好穿。”后来我才知道,她眼睛不好,晚上织毛衣要凑得很近,有时候织一会儿就要揉一揉眼睛。
毛衣织好那天,奶奶特意让我试穿。米白色的身子,袖口和领口缀着一圈淡蓝的边,正好合身。我穿着毛衣在镜子前转了圈,奶奶站在旁边,笑得眼睛都眯成了缝:“暖和吧?要是松了紧了,我再改。”那天我穿着新毛衣去学校,同桌问我在哪里买的,我骄傲地说:“是我奶奶织的!”
现在这件毛衣已经有些短了,可我还是舍不得收起来。每次看见它,就想起奶奶坐在阳台织毛衣的样子,想起她指尖的温度,想起那藏在针脚里的、细细密密的爱。这件普通的毛衣,早就不是一件衣服那么简单,它是奶奶给我的温暖,是我心里最珍贵的回忆。
(指导老师:粟芬芬 王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