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我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习近平文化思想,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厚植乡村文化根脉,以文铸魂、以艺赋美,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持续加强乡村文化艺术建设,绘就以文化艺术之美赋能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为和美乡村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精神力量和文化支撑。
乡村,作为农耕文明的根基,承载着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记忆。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更能激活乡村内生动力,让乡村文明根基更加深厚。
用文艺赋能乡村全面振兴,需要做好传承的文章。要通过实施乡村记忆工程,开展乡村文化调查,深挖当地特色文化与优秀农业文化内涵,不断提升乡村文化价值,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同传承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相结合,在发展中更好保护乡土原始风貌;要深入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工作;要推进中国传统节日振兴,传承好传统节日文化,积极开展好“我们的节日”活动,办好中国农民丰收节;要培育壮大乡村文化人才队伍,发现、培养、团结一批乡土文化能人、乡村文化指导员、传统建筑工匠、非遗传承人、乡村达人等乡村文化骨干,发挥其在组织文艺活动、繁荣文艺创作、守护文化遗产、促进乡风文明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用文艺赋能乡村全面振兴,需要做好守正的文章。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是党的思想建设的根本任务”。全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要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任务。各地的文艺文化宣传队伍要深入基层,运用报告会、聊天长廊、村民说事等方式,采取分层分众的形式,开展接地气、冒热气、聚人气的宣传宣讲,将党的声音传播到百姓心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让新思想的旗帜高高飘扬,筑牢信仰之基,把稳思想之舵;要通过文化活动、文艺作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核心价值理念化隐为显、转化于形,寓教于乐、根植于心,进一步引导广大群众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用文艺赋能乡村全面振兴,需要做好融合的文章。要把文化活动、文明创建、社会治理、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结合,切实把实施乡风文明综合治理作为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努力让广大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乡村更加和谐、文明、安定;要实施乡村旅游艺术提升行动,发展旅游新业态,培育农文旅融合发展项目,有效提升乡村旅游文化品质,促进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要坚持协同推进,将乡村文化振兴融入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根据乡村产业发展实际需求开展艺术服务,加强农产品包装、设计和营销,提高农产品文化附加值。依托民间艺术、民俗活动等发展庭院经济,开发适合家庭生产经营的文化产品;要加强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文明实践活动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融合,通过常态化开展丰富多彩的文明实践活动,不断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动力;要把村规民约作为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抓手,在充分收集村民建议的基础上,制定接地气、贴实际的村规民约,引导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提高,构建村民自治的良好氛围。
用文艺赋能乡村全面振兴,需要做好创新的文章。要坚持守正创新,将乡村民俗文化、建筑艺术、人文精神等,与现代要素、时尚元素和美学艺术恰当结合;要广泛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活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农村电影公益放映、广电惠民服务提升行动、“送欢乐下基层”“与人民同行”文艺志愿服务、乡情艺术团走进乡村活动等,组织优质演出力量和服务资源,精准对接农民群众需求,增强活动吸引力;要鼓励乡村资源与影视创作相结合,打造更多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文化IP。发挥好文化创客积极作用,带动更多社会力量投身乡村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要加强乡村学校美育工作,提升乡村师生美育意识和美育素养。鼓励大专院校、人民团体、文化企事业单位的文艺工作者积极参与乡村文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专业支撑;要深入实施“强基工程”——文艺助力基层精神文明建设行动,激发乡村内生动力,促进乡村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真正筑牢乡村振兴的文化之基,为乡村振兴赋能添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