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邵阳
文润乡村育新风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赋能。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润心、以文树新风、以文兴产业,以群众需求为指引,积极探索乡村文化振兴工作新路径,通过深挖乡村独特文化内涵和文明底蕴,打造精品阵地,扎实开展各类文体活动,以文化振兴赋能乡村振兴,丰富乡村文化生活。

        守正发展,凝聚民心民力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我市将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在改厕治污、人居环境提升、公共基础设施服务升级、社会综合治理加强等方面下硬功夫。同时,在传承农耕文化、留住乡愁记忆、培育文明乡风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绵绵用力、久久为功。

        我市各村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作用,以多元化宣讲形式、创新化宣讲载体,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理论宣讲活动,把党的创新理论、惠民政策向群众讲清楚、讲明白,引领人民群众真正“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邵阳乡村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隆回县金石桥镇黄金井村将风景与文化融合,把农耕文化、社会公德、传统美德、党的创新理论等文化元素注入村文化形象墙的建设之中,让房屋、围挡等墙体化身宣传阵地,在乡景变靓、村貌变新的过程中增添文化韵味。同时又以春风化雨之势,将村民日常生活浸润在文化氛围中,以文化人,不断提高村民文明素质。

        新邵县酿溪镇王家坪村建成乡村大舞台、综合文体广场和文明实践站,满足了农民群众举办文化节庆、文体活动、电影放映以及村民议事集会等方面的需求。同时,还以文明实践道德讲堂为平台,每季度开展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为重点的主题活动,不断引导与教育群众移风易俗,践行文明健康幸福生活。

        近年来,农家书屋如雨后春笋般在我市各地拱地而出。各村综合利用文化阵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添彩群众生活:组织农技科普活动,助力群众在家门口学习现代化农业生产技巧;开展假期辅导,为留守儿童提供学业帮助;组织村民学习非遗技艺,传承传统文化;定期举办主题党日活动,将红色阅读与乡村振兴政策学习相结合,引导群众感党恩、跟党走。绥宁县长铺子苗族侗族乡李家团村、佘家村、拱桥边村等20多个村,将主题党日与农家书屋融合,使农家书屋成为村民的“文化加油站”和“精神充电站”。

        9月4日,2025年邵阳市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集中示范活动暨启动仪式在新宁县万塘乡高峰村举行。在文艺表演环节中,花鼓戏《人间最美邵阳红》《刘海砍樵》韵味悠长。在非遗文化的魅力中,观众如沐春风般接受了道德教育。

        融合发展,滋养富民产业

        在乡村文化振兴中,我市各地积极探索乡村文化产业化发展,实践“文化+”道路,将乡村文化振兴融入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融入乡村旅游、农业产业、乡村工业的发展,带动群众增收,全面推动乡村振兴。

        北塔区陈家桥镇大力发展文旅产业,壮大村域经济,引领村民致富,先后投入120万元建成游客服务中心,建设旅游路线串联全镇资源,并通过举办两届桃花节、四届黄桃节、中秋骑行等丰富多彩的文旅活动,累计吸引游客超12万人次,直接带动农产品销售超500万元。

        洞口县古楼乡深度挖掘与利用当地的茶文化,全力打造茶文化特色小镇,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目前,该乡已建成茶企4家、茶叶种植合作社9个、高标准茶叶基地8个,茶园面积达66.67公顷,每年综合收入过亿元。

        绥宁县拥有竹林面积5.3万多公顷,立竹约1.8亿株,年均可采伐南竹4000万株。该县充分利用丰富的南竹资源与深厚的竹文化,打造“百亿级竹产业发展示范县”,推进“以竹代塑”工程,全力推动竹产业高质量发展,真正把竹产业打造成富民强县的绿色产业、支柱产业。全县已有竹产企业123家,竹基复合管道、竹质底板材、竹餐具、竹筷、竹滑板等成为增产扩能的主要产品,竹产业综合效益达67亿元,带动5万人就业增收。

        城步苗族自治县依托独特的人文、生态禀赋,大力推进农旅融合,让田园变风景带动旅游,用旅游促进产业发展增加村民收入。茅坪镇金兴村创新“夏种水稻冬种油菜”模式,打造田园游,2024年吸引游客超1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300万元;丹口镇桃源村利用2万多株桃树资源开发桃园游,全村20多家民宿常常游客爆满。目前,该县建成省级乡村旅游区(点)8个,其中长安海棠茶旅基地、羴牧太坪牧场获评省级五星级乡村旅游区。今年上半年,该县接待游客336.9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4.7亿元。

        邵阳县五峰铺镇羊谷村利用大冲园艺场的闲置资产发展休闲文旅产业,加速多产融合,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2024年该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8万元。

        新宁县委宣传部与文旅部门持续推进“四季村晚”活动,着力打造地方特色品牌,彰显乡村文化魅力,赋能乡村振兴,同时加强文化宣传,助力乡村焕发出勃勃生机。

        创新发展,润育时代新风

        如何在传承好传统文化的同时,发展好新时代乡村文化,培育文明乡风?

        我市各地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文化建设,持续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进一步增强村民的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主人翁意识。同时,以村规民约为抓手,积极培育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文明乡风,提高村民文明意识,振兴乡村文化。

        绥宁县依托少数民族群众集居地的鼓楼文化,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协商议事平台,在126个民族村设立“鼓楼议事堂”456个,常态化开展“说事评理、集中议事、代表协商”等活动,推动群众围坐一堂、共议村务、共解难题,真正实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乐安铺苗族侗族乡大团村还通过完善村规民约,推动村民自治,激活乡村治理新动能,入选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邵东市流光岭镇将清廉文化建设融入乡村振兴全过程,以清正政风、清明制度、清朗文化为抓手,着力打造“一湖一廊多点”廉洁文化矩阵,以流光湖清廉步道、流市社区忠孝文化长廊为核心,融廉于景、寓教于乐;借助奖教奖学表彰、“忠孝文化节”等特色活动,传播廉洁价值;深入开展“好家风·好传承”主题活动,通过家风座谈、签订家庭助廉承诺书、廉政家访等形式,筑牢家庭防腐防线,推动廉洁文化深入人心,为镇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廉动力”。

        我市各地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持续完善道德讲堂、农家书屋、村级文化站等阵地建设,常态化开展身边好人评选、道德模范宣讲、移风易俗、送戏下乡、志愿活动等文明实践活动,引导广大群众保护乡村风貌、传承乡村文脉、留住乡村记忆、重塑乡村文化、培育文明新风,不断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动力,让文明新风遍地开花。

作者:邵阳日报记者 欧阳德珍 通讯员 何洋编辑:苏梓洵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