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邵阳
发展的标尺,是人民幸福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翻阅邵阳县“十四五”纪实,六组关键数据共同诠释了一个深刻命题:县域现代化,并非冰冷的GDP数字,而是写在群众笑脸上、刻于山水变迁中的温暖叙事。这座湘中县城以系统思维破解发展困局,走出一条特色示范之路。

        以共建共享激活内生动力。  从庄房上村民自筹141万元建美丽屋场,到老旧小区改造获居民自筹及社会捐资1500万元,邵阳县的实践始终闪耀群众智慧。尤为动人的是,共建共享超越物质层面——浪子回头的杨玉良递交入党申请书,博士刘楷成捐出助学金,78岁秦永球推车运砂石……这些细节生动诠释了“政府主导不包办、群众参与不旁观”的治理新范式。当义务劳动成为习惯,志愿精神融入血脉,乡村振兴便获最持久的内生动力。

        用系统思维转化发展劣势。  面对“七山一水二分田”的自然约束,邵阳县展现化短板为跳板的智慧。水资源短缺倒逼出年处理421万立方米污水的循环体系,山地阻隔催生2600公里农村公路网,硬质合金产业将“原料在外”的被动转为循环经济优势。此种辩证思维在文旅融合中尤为精彩:天子湖桨板赛事带动流量,塘田战时讲学院旧址红色研学激活文化,济公岩借光影叙事成网红,形成“生态+文化+体育”的乘数效应。

        让科技创新赋能传统产业。  佰科新材料的合金再生技术,提升钨回收效率;污水处理厂通过四级工艺链,使出水COD削减率94.4%。这些案例证明,县域经济转型并非对传统产业的简单否定,而是通过技术创新实现“老树发新枝”。更可贵的是,邵阳县将中南大学等“最强大脑”与本地产业精准对接,构建了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

        站在“十四五”收官节点,邵阳县的实践带来深刻启示:县域发展既要“仰望星空”对接国家战略,更要“脚踏实地”回应群众期盼。当老旧小区传来孩童欢笑,当庄房上篝火照亮游子归途,当再生清流润泽资江两岸,这里书写的不仅是发展答卷,更是一部“中国式现代化”县域实践的生动教科书。它告诉我们:发展的本质,终以人民幸福为根本标尺。

编辑:苏梓洵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