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邵阳
以球为媒传非遗 文旅共绘新图景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石马江号子现场表演。

        当足球竞技的激情碰撞非遗文化的古韵,一场别开生面的跨界联动正在湘超联赛邵阳赛区的绿茵场上精彩上演。作为探索文旅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我市将地方非遗文化巧妙融入赛事场景,以质朴的传承与热情的演绎,让湘超赛场刮起了一阵酣畅淋漓的“最炫邵阳风”。

        劳动古韵点燃拼搏豪情

        “嘿嚯——”一声雄浑苍劲的号子划破市体育中心的喧嚣。在邵阳队对阵衡阳队的比赛间隙,这突如其来的呐喊让沸腾的看台瞬间安静下来。循声望去,一群身着白色上衣、黑布裤和布鞋的表演者稳步走入球场中央,他们面容质朴,眼神中却透出撼人心魄的力量。

        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新邵石马江号子原是石工们开山采石时为统一节奏、鼓舞士气而创作的劳动歌谣,其“一领众和”的表演形式堪称“声音的活化石”。表演现场,领唱者昂首挺胸,气沉丹田,一声开腔如洪钟贯耳;众传承者齐声应和,“嘿嚯!嘿嚯!”的呼喊层层叠叠,如资江波涛奔涌向前,又似千军万马踏浪而行。

        铿锵的节奏撞击着观众的耳膜,磅礴的气势感染着现场每一个人。看台上的球迷不自觉地跟着节拍点头,原本坐着的观众纷纷起身,不少人举起手机记录这震撼瞬间。当最后一声号子落下,体育场内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太带劲了!这声音比进球还让人热血沸腾,感觉浑身充满了力量!”年轻球迷小李激动地挥舞着拳头,“这才是咱们邵阳人的精气神,拼搏、团结,听得人热血澎湃!”

        远古图腾演绎文化根脉

        如果说石马江号子是激昂的呐喊,那么在邵阳队对阵娄底队中场呈现的棕包脑舞,便是神秘的诉说。当身着棕色蓑衣、头戴硕大棕榈头盔的舞者们从看台两侧缓缓步入球场,独特的装扮瞬间抓住了所有观众的目光。棕片编织的头盔遮住了舞者的面容,只露出坚毅的眼神;蓑衣上的棕丝随着步伐轻轻晃动,仿佛从远古山林中走来的先民。

        音乐响起,舞者们弯腰屈膝,双臂张开如雄鹰展翅,时而弓步前行模拟狩猎,时而转身腾跃仿若御敌。夸张有力的肢体语言中,蕴藏着苗族先祖的生存智慧与不屈勇气。他们的动作时而矫健迅猛,如猛虎扑食;时而沉稳诡谲,似猎豹潜伏,原始的张力与野性的美感在绿茵场上恣意蔓延。

        小球迷们看得目不转睛,有的趴在栏杆上,有的踮着脚尖,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妈妈,他们在扮演猎人吗?”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拉着母亲的手好奇发问。身旁的母亲笑着点头:“这是咱们邵阳的古老舞蹈,在讲述祖先的故事呢。”这场原生态的表演,让孩子们在欢呼呐喊之余,触摸到了传统文化最鲜活的脉搏。

        连续两场湘超赛事,两场风格迥异的非遗表演,我市用别出心裁的“文化加时赛”,让湘超赛场不再只是竞技胜负的较量,更成为非遗传承与文化展示的盛大舞台。从石马江号子那“听得见的遗产”,到棕包脑舞这“看得见的传奇”,邵阳以足球为桥梁,将深藏于民间的文化瑰宝推向了更广阔的天地。

        如今,提及湘超赛事,人们脑海中浮现的不仅是绿茵场上的激烈角逐,更有那震彻心扉的号子与神秘灵动的舞蹈。这场跨越时空的文化邂逅,让非遗在新时代焕发新生,也让邵阳的文化名片愈加熠熠生辉。

作者:邵阳日报记者 易蓝 张泽湘编辑:苏梓洵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