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岁抗战老兵彭国臣:从来没想过还能过上现在的好日子
邵阳新闻在线讯(通讯员 李兵勇 范俐元)“在外面当兵从来没想过还能回到家乡来,过上现在的好日子啊!”近日,抗战老兵彭国臣(现用名:彭永保)在接受笔者采访时,深情回忆自己的抗战生涯,道出了深埋心底的话语。
彭国臣,男,1917年9月出生,白沙镇马江村6组人,今年98岁高龄。当笔者走进彭国臣家时,本想休息的他走到堂屋,与我们一起坐下促膝长谈起来。
虽是耋耄之年,但彭国臣看起来精神和气色尚好。他慈眉善眼,与人攀谈思维清晰,说话声音干脆洪亮,由于在战场中长期受炮鸣声的残害,加上年事已高他的听力已不太好,但举手投足之间,战士风采依稀可见。“我的身体得益于参军啊,在外面参军8、9年只生过一次病,要是在农村像我这么大年纪的人,早已不在世了!”老人拍拍自己的胸膛,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他从小胆子就小,20岁当兵后经历过太多残酷的战争,他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啊,要是没有战争,该多好呀!”老人的家人说。
据彭国臣老人回忆,自家祖辈世代农民,家境贫苦,日子一直过的不好。当时正逢国民党部队来新宁、武冈两地抓壮丁,年仅20岁的他也被抓当了壮丁,成为了76军135师405团的一名战士。他至今清楚地记得,当时部队直接从新宁走路去成都,足足徒步行走了2个多月,接下来便是集中训练8个月,由于演练未能达到上级领导的要求,又延长了4个月。最后上级来命令所有的四川部队全部投入抗日战争中。他入伍后的第一任团长叫陈耀煌,长沙人,当时已是64岁的老人了,师长叫祝夏年。参军后,彭国臣先后辗转湖北、陕西、四川、河南、河北等多地参加抗击日军的战役。
据回忆,彭国臣老人参加的第一场战役是在陕西南山,他担任重机枪手。有一次,当时他们团与日军来了个面对面交火,战况十分激烈,当时他身边负责弹药供给的三个战士牺牲了两个,弹药供不上了,他敏感地察觉到敌人将集中火力打击机枪手,于是他向班长提出要求变换机枪手位置,按规定必须上报排长同意才能更换阵地,但当时战火激烈,班长没有办法与排长取得联系,情况十分危急,他没有死守阵地,而是主动变换了机枪手的位置。他们前脚刚走,就听到后面一声巨响,刚才的阵地已被日军的大炮击中,变成了一个大窟窿。如果晚走一步,后果将不堪设想。为此他得到了上级的奖励,师部任命他担任排长一职。在陕西潼关的一个战役中当时正值大年三十,战士们已摆好了猪肉、鸡肉,锅里的饭也熟了,准备一起吃个年夜饭开心的过年,突然接到上级命令马上渡过黄河抗战,于是他们立刻动身,扔掉了所有备好的食物,整装待发。当时日军死守沿线31个渡口,他们不得不选择晚上渡河,在与日军驻地相距8里地的地方借着夜色悄悄渡河,并在另外两个团的掩护下顺利渡过黄河。在天亮打响的战役中,他们消灭日军100多人,将俘虏的日军交给师部后继续前行抗战。他们当时的抗战条件非常艰苦,行军主要靠走路,有一次他们接到命令要在三天三夜走完360里路程赶到目的地,否则他们的团长被枪毙。于是他们没日没夜的走,一到目的地他们完全累趴了,放下身上的行军包倒头就睡着了。老人回忆说,他在湖北参军的时间最长,打了很多场战役,以前没有红砖屋或土砖屋,都是木房子,在湖北沙县的时候,日本鬼子每到一处就把老百姓的门槛、床架拆下来当柴烧,烧了10多里远,都成了灰烬,老百姓对他们深恶痛绝。上级派了他们三个军近18万人去抗击日军,当时行军主要靠走路,在离日军180里路远的时候,被他们发现了,于是日军逃之夭夭了。
对受诚,彭国臣老人记忆犹新。据回忆,他们在湖北一个叫关闸子的山上投诚,20多个解放军战士上山后没有伤害他们。投诚后,解放军组织他们学习法规、政策、纪律等,为期4个月,还邀请他们参加解放军,并承诺会像老同志一样平等对待他们。但当时作为家中的长子,老人十分挂念家中10多口亲人,就没有再参军了。“解放军硬是好啊,对我们投诚人员不打不骂不收腰包,每天让我们吃饱饭。哎,现在想来很后悔,如果当时我参加解放军,该多好呀,说不定我现在还是一名共产党员呢!”老人说,解放军对他们投诚人员非常好,在陕西抗战期间,6年多没吃过一碗米饭,投诚后,他们能吃饱饭,而且解放军领导对他们非常关心,总是问寒嘘暖。他记得当时将身上仅有的12块银花边寄存在解放军处,从来没有被克扣掉,并将开支的明细详细记录在本子上,结余的也按时按量退还给他们。“解放军们当真是好呀,我决定回家后他们也同意了并按每天80里的行走速度计算好从湖北到新宁总共需要40天,把每天所需的伙食全部计算好,并发放给我。”提起解放军,老人充满了感激之情。
“这仗啊打到哪里,哪里的老百姓就造孽啊,在四川万县时,我们打完伏击后一大早就潜伏到村庄后的山里去了,日军为扫荡我们,用50多架飞机投炮到村子里,当时满天满地都是火,老百姓看到家里着火了都急急忙忙跑回来搬东西,日军发现后,又投下几十发炸弹炸死近600多人啊,只剩下5—6岁或7—8岁小孩子从白天哭到黑,造孽啊!”回想起当年的那些战争,提到老百姓彭国臣老人就眼眶湿润颤抖不已。
1951年老人回到家乡,因当时家境贫寒和国民军人的特殊身份,他终身未娶,将侄儿子过继做他的儿子,1995年过继的儿子因建筑事故去世,现在老人的衣食住行都由侄孙照顾。随着年龄的增长,彭国臣老人的身体也每况愈下,经常受一些疾病困扰。“前两年县领导李荣卫来看他的时候,他还能担70—80斤重的东西,现在身体状况不如从前了。”老人的侄孙抚摸着他那双略显浮肿的双手说,“现在天气好的时候,在我们的照顾下,在院子里走一走,晒晒太阳,每逢上级领导来看他,给他们讲述抗日战争的故事是他最幸福的时光,他的情绪显得格外高涨。”
抗日是彭国臣老人军人生涯的开始,如今,他对有关日本的新闻时时关心,当看到日本否认侵略历史的新闻时,彭国臣老人会有些激动。他不止一次对儿孙们讲要铭记历史。“不认错,不道歉,我们是不会答应的!日本的侵略历史永远不能够被抹杀!”
现在的彭国臣老人过着祥和的日子,享受着和平的时光。他没有因自己是一名抗日战士而向上级申请过特别的照顾或帮扶,而是将荣耀深深地埋在心底,默默无闻坚持讲述抗日战争的故事,传承着英勇的抗战精神。当笔者询问彭国臣老人的心愿时,他指着屋门前泥泞的道路说:“我希望这条200多米的组道能够被硬化,有条水泥路通到我屋门前。”临行时,老人坚持来送我们,被我们拒绝了。曾经那些叱咤战场的民族英雄们,多少已老去,今天,我们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前辈们用鲜血换来的,我们不能忘记过去,更不能忘记抗战老兵们的故事,他们是抗日战争的功臣,更是我们应呵护的“宝贝”。70年了,抗战老兵老了,但历史是不会老去的。
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