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刊发论文的“大军”里,却突然出现了一批“新兵”——高三考生。记者发现,90所自招试点高校已发布的招生章程里,有近半的大学将“在刊物上发表文章或论文”列为自主招生报名资格条件之一。论文买卖市场“盯上”了自主招生人群,有高中生不惜花上千元买省级刊物版面,甚至还雇人代笔。(3月25日《北京青年报》)
能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文章或论文的高中生,算得上“佼佼者”,高校对这类学子“情有独钟”,也在情理之中。但话说回来,真正凭兴趣爱好及能力能达到在省级及以上刊物发表文章或论文水平的高中生又有几个。更何况高中生处在打基础的时期,不可能在某个方面“专”,而要其“著书立说”是赶鸭子上架。许多高中生为了获得这块“敲门砖”,不惜花上千元买省级刊物版面,甚至雇人代笔。据一家名为“发表之家”的网站透露,“每年不止几百名高中生来买卖论文”。高中生发文章或论文最少要1000元,还得提前预约,否则要么排队等候,要么缴纳数百元不等的“加急费”。尽管价格不菲,趋之者却众。因为在这些学子及其家长看来,倘若由此能上理想的大学,也算是“物有所值”。
成绩平平,不思进取,通过论文买卖渠道来“著书立说”的学生进入了理想的大学,而那些成绩优秀却买不起论文的学生上了普通大学,这不但让高校自主招生的效果“打折”,还会给亲眼目睹这一切的中学生们造成负面示范,更是践踏了招生的公平。
再说,买来的论文含金量又有多大?现今,许多人“为写论文而写论文”“为评先进而写论文”“为评职称而写论文”,功利思想的先入为主最终导致了论文质量良莠不一、参差不齐,而像这种为上理想大学而东拼西凑、照搬照抄,或请人代笔的论文又有多少价值可言?
国家试行部分高校自主招生,是为了“不拘一格降人才”,高校对一些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情有独钟”,也无可厚非。但在眼下论文买卖、学术造假的背景下,将“在刊物上发表文章或论文”列为自主招生报名资格条件之一,有点不妥,录取时作点参考还可以。(黄启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