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邵阳
我的新闻之路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大学毕业前,我曾看着报纸笑称:“我咋可能做记者。”但转眼间,我已经是从业17年的“老记者”了。

        其实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我来说,记者这个职业并不算真正对口。最典型的表现就是,2008年入职培训时,老师讲的“新闻由头”我都不知道是啥意思,“消息”和“通讯”的写法也经常“交融”……

        磕磕绊绊总是有的。不过在那个智能手机还没有普及的年代,报纸是老百姓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报社记者”的社会地位还是比较高的。那份职业自豪感和满足感,让我开始爱上了这份工作。

        “愿我的存在对您有所帮助”,是当时《邵阳晚报》的办报宗旨。为了深入基层,我和同事们基本上每天都会走上街头,用“扫街”的方式发掘新闻,每天步行十几公里成为常态。一路上,我们“扫”回了某街道上发生的交通事故,“扫”回了某小区垃圾没有及时清运的新闻,也“扫”出了不少家长里短、奇闻轶事。这些贴近百姓生活的“新闻”,很多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甚至成为珍贵的史料。

        从社会新闻记者向行业记者的转型,从“杂家”到“专家”的定位,是很多媒体从业者都会经历的阶段。我也不例外。

        最初,我主要负责城市公用事业的宣传。为了抓一条现场新闻,我曾在凌晨1时跟随市政工人修补路面,曾在凌晨3时赶赴燃气管道泄漏现场拍摄高达3米的蓝色火焰,还曾在雨雪冰冻天气徒步赶赴居民小区记录工人抢修爆裂的水管……看着一篇篇满带“泥土芳香”的新闻稿件见诸报端,心中那份职业幸福感外人是难以体会的。

        后来,我成为教育行业记者。教育行业任何的“风吹草动”,都会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牢牢把握党的宣传舆论工作要求,紧紧围绕教育改革发展的大势做好教育行业的宣传工作,是党媒记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还记得,一家房地产开发公司发布了一则短视频,内容是置业顾问对市区所谓的“重点学校”进行排名解读,流传甚广。这个所谓的“排名”,其标准颇为片面,如某一次考试的成绩排名、学校对外宣传的密度与广度等。这对很多学校是不公平的,也容易误导市民。

        为此,我进一步密切与教育行政部门的联系,在充分解读教育理念、教育政策的同时,坚持深入教育一线,努力挖掘各学校在教育改革发展中涌现的典型经验、典型人物,从不同的角度剖析教育、解读教育;同时依托报社新媒体平台,加强宣传推广的力度,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舆论氛围。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如今,我仍然坚守在新闻之路上,我希望用手中的笔和相机讲述更加精彩的故事。

作者:邵阳日报记者 李 超编辑:苏梓洵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