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方向,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新宁县在推进现代农业的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面临诸多的矛盾和问题,必须认真解读新政策,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一、总结经验,继续推进新宁发展现代农业的创新和实践
近年来,新宁县立足县情,不断创新实践,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探索出了一些成功经验。这些经验和做法取得了实际效果,也有待于在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进一步完善和创新。
一是实行土地有序流转,集约农村土地经营。新宁县根据大量农村劳动力资源外出务工造成的”有地无人种”和”有人无地种”的局面,积极探索新时期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办法。2003年,新宁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四大家,通过向农民支付租金,租赁农民荒废的园艺场及周边休闲地,开发高标准脐橙示范园500亩,率先在全县推行农村土地有序流转,为整合农村土地资源、发展现代农业开辟了一条新路子。2004年,新宁县农办通过出资承包方式,创办了漆家坪千亩高标准脐橙示范基地,在全县进一步推进产业规模开发。在此基础上,引导全县农民在自愿的前提下,通过”荒山荒地承包”、”废园废场租赁”、”零星丘块兑换”、”土地作价入股”等土地流转形式,加快土地向生产大户流转,对分散的土地进行有效整合,实行集约经营。这一举措,有力地促进了新宁农业支柱产业的快速发展。全县通过土地流转,建成了25万亩脐橙基地,10万亩药材基地(基中红豆杉基地3万亩),60万平方米双孢菇基地,30万亩楠竹基地和15万亩速生丰产林基地。新宁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赣南-湘南-桂北柑桔优势产业带脐橙生产重点县,成为全国四大脐橙出口基地县,湖南省中药材生产重点县及烟草生产重点县,全省用材林基地县及邵阳市最大的双孢菇生产基地。
二是拓宽农业融资渠道,创新资金投入措施。新宁是省扶贫工作重点县,财政对农业的投入不足。为突破农业资金投入不足的瓶颈,新宁通过财政投资、招商引资、吸纳内资等措施,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并采取”捆绑投入”和”以奖代投”的办法,创新资金投入措施,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资金保障。2004年,新宁通过招商,兴办了1000亩的永丰生态园艺场,开辟了农业招商引资的先河。近年来,全县通过招商引资,在全县建成了黄龙三星、飞仙桥岩口冲、万塘虾塘园艺场等五处连片万亩的脐橙农庄;建设了振农公司、金龙公司、田心综合养殖场、天宝养殖场等一批年出栏万头以上的现代化生猪养殖场;建成了杨桥百亩大棚蔬菜基地、黄金千亩延季蔬菜基地和扶夷千亩优质葡萄基地等现代果蔬基地。新宁县还鼓励社会人员在”不与民争利”的前提下,积极创办现代农业示范园,引导社会资金进入现代农业发展领域。同时,加大对农口资金的整合力度,突出重点产业,实行集中投入,并采取”以奖代投”的办法,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2005年,县委、县政府为进一步壮大脐橙产业规模,对脐橙主产区实施脐橙”补天窗”工程,向农民免费提供优质脐橙种苗;2006年,又对发展脐橙的农户按每株1.5元的标准进行奖励。为发展双孢菇产业,2005年新宁县对种植双孢菇农户实施每平方米奖励10元的政策。2007年,为推动速生丰产林建设,对造林农户每亩提供75元的贷款,并按每亩奖励15元的标准对造林户进行补助。
三是大力发展协会组织,加快转变服务方式。新宁县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农产品卖难、价低现象突出。为提高产业化发展水平,新宁县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积极引导农民组建各类协会,不断健全协会功能,让协会组织广大农民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实施标准化生产、开展市场调查、实施品牌开发、组建营销网络等,不断完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目前,新宁共发展各类农民协会60多个,涵盖粮食、脐橙、竹木、畜牧、蔬菜、中药材等各大支柱产业,涉及种、养、加、销和技术服务多个领域。新宁县脐橙协会每年对脐橙种植大户进行技术培训,并组织全县脐橙销售,由协会组织销售的脐橙达到全县脐橙产量的80%以上,连续三年被评为湖南省先进农民合作组织。在生猪养殖协会的带动下,全县生猪养殖得到快速发展,建成年出栏5000头以上的大户12家,年出栏生猪万头以上的养殖村3个。新宁县的各类协会成为当地农户与市场对接的桥梁和纽带,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农户的市场风险,促进了产业规模的壮大和产业效益的提高。
四是稳步推进体制改革,不断放活管理机制。新宁积极推进乡镇七站八所的改革,不断健全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逐步建立村级服务站点,将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纳入公共财政支持范围,并通过招聘专业技术人员,稳定现代农业技术推广服务队伍。2006年,新宁县对乡镇畜牧站进行改革,公开招聘120多名动物防疫员,并全部纳入财政供养,组建了村级防疫站,巩固了农村动物防疫体系,促进了全县养殖业的健康发展。稳妥实施小型水利工程设施产权流转,按照”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明晰小型水利设施所有权,放开使用权,搞活经营权,形成了自筹资金、自行建设、自主经营、自我管理的小型水利建设新机制,有力地调动了社会办水利的积极性。
二、正视现实,剖析制约新宁现代农业发展的矛盾和问题
近年来,新宁县的现代农业发展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是农业现代化进程受到土地、资金、劳力、信息、科技等制约,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程度不高,推进农业现代化还任重道远。
(一)农民收入偏低,发展基础薄弱。新宁农民的收入水平依然偏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不仅影响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制约着农民对现代农业的投入。由于县域经济实力薄弱,财政对农业及农村的投入不足,造成农业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帐太多,农田水利设施落后,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不高,农业抗御灾害的能力不强。上级财政支农资金分散,导致资金使用效率不高。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使农村资金外流,加之金融部门资金对农业支持不够,都直接影响到现代农业发展的资本积累。
(二)产业化程度不高,缺乏龙头企业带动。传统产业和优势产品布局分散,还没有形成良好的产业发展格局,一镇多业、一业多品、品种不优等现象比较突出;县内集中连片的专业村组和专业大户不多,大多靠价格拉动增收、靠政策扶持致富,产业化经营的水平不高、后劲不足,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覆盖面依然较小;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少,缺少带动型的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较低;农产品精深加工层次不深,初级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农产品附加值低,品牌产品少,市场竞争力不强。
(三)劳动力素质较差,科技水平较低。农民观念滞后,发展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意识不强。农村劳动力非农化流动加快,农民人力资本出现”逆向选择”现象,流入非农行业的基本是年富力强、受过较多教育的农村优势人力资源,而留下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人力资本含量和劳动技能较低的儿童、妇女和老人,以致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下降。农民掌握的农业生产科技水平较少,科学种养技术难以推广,农业科技水平整体不高。
三、解读政策,积极探索促进新宁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路和措施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我们必须认真解读《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不断创新思路、创新模式、创新方法,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跨越。
(一)要在优化整合农业生产要素上下功夫。要加快农业生产要素的流动,促进生产要素的整合、优化,充分发挥农业生产要素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加快土地流转,土地适度向大户集中,是现代农业建设的首要条件。县、乡要以经管局为依托,建立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规模经营的指导、协调、服务和管理职能,做好土地流转信息提供、政策咨询、合同签订等服务工作,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提供信息平台。要积极发展”土地银行”,以乡为单位,对那些闲置的土地,根据地理位置、土地肥沃程度、升值潜力等,确定一个比较合理的储存价格,在农户自愿的基础上,将土地定期存入,收取”利息”。土地银行将农户存入的土地进行适当打包、整合或适度改造,在维持基本农业用途不变的情况下,贷给农业企业、种养大户等土地需求者。既保证土地的适当集中和规模化经营,又从根本上保护农民的利益。要坚持以项目为载体,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加大产业融资力度,创办产业农庄,促进产业快速发展。在只贷不存的原则指导下,积极引导个人、企业组建民间借贷公司,引导社会闲散资金进入农业生产领域,增加农业投入。按照政府出一定比例资金,农户也缴纳一点股金的办法,以县或乡为单位,建立农村信贷担保公司,为农民提供贷款担保,解决农民贷款需求与金融机构资金安全之间的矛盾。要加大农业项目的编制、包装,积极争取上级对项目的投入。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原则,加强对项目资金的统筹安排,提高资金的综合使用效益。要大力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发展后劲。加快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充分发挥农广校培养新型农民的作用,对农村初中毕业未能升学的青少年进行职业培训,使其掌握一项外出务工技能或一门种养技术,提高务农本领和转岗就业能力。要广泛开展农业科技进村入户活动,加强对农民的科普宣传和农业专用技术培训,实施”新型农民创业培植计划”,按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专业化生产的需要,培养一大批素质高、懂科技、善经营、能从事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新型农民。要通过政策引导、创业资金扶持,鼓励农业技术人员积极投身现代农业发展,创建农业产业科技园,示范带动当地农民学科技、用科技,整体提升农民科技兴农的素质。加强对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的引导和支持,积极应对,因势利导,创造良好的投资创业环境,引导返乡农民工发挥优势,积极投身现代农业。
(二)要在探索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上求创新。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是促进农业生产要素优化整合的平台与载体,创新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是提升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一是庄园农业模式。新宁发展庄园农业,可以突出两个方面的重点。第一是”农家乐”,依托崀山旅游,大力发展以旅游观光、劳动体验、休闲食宿为一体的”农家乐”,促进旅游与农业的协同发展;第二是产业农庄,引导销售大户、产业能人、农产品加工企业老板及社会资金大户,围绕脐橙、竹木、药材、牲畜、双孢菇等支柱产业,建立”产加销”一体化的农业农庄,促进支柱产业的做大做强。二是订单农业模式。订单农业的发展取决于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新宁要围绕脐橙、竹木、药材等支柱产业,加快引进和扶植一批有实力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重点做大做强家家红、创兴公司、振龙公司、福兴公司等农产品加工企业。政府要在订单农业中充分发挥引导、规范和管理作用,加强对企业和农户的诚信建设,督促双方落实合同规定,保护企业方与农民的合法利益,促进订单农业的良性发展。三是公司农业模式。引导农民在自愿的基础上,以土地入股,成立农业股份制公司。实行企业化管理,按照市场需要组织生产,统一品种、统一测土施肥、统一播种时间、统一防病治虫、统一田间作业、统一收获销售。
(三)要在建立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上求突破。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要积极培育农村经纪人,鼓励和支持加工企业、农技组织、基层供销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联合农户,兴办合办专合组织,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形成群簇效应,共同参与市场,抵御市场风险。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企业品牌,增强企业对农民增收的带动能力。要加快建设农产品集贸市场,增强农产品集散度,提高农产品规模效应。大力推进农村基层七站八所的改革,通过改革使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组织与行政系统脱钩,将公共农业技术推广组织改革成真正中立的公益性推广组织。建立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从县机关选派农业科技特派员驻村,并明确科技特派员的职责、任务及待遇,使农业科技人员真正发挥示范带头作用,以此推动和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和转化。推进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吸引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科研成果到示范园进行试验、转化和推广,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要加强种植、畜牧、果业、植保、土肥、种子、农业法规等农业专业网站建设,开发行业信息资源,为农民提供相应的信息服务。结合农村村级社会事业公共设施的统筹建设,建立统一的村级综合信息服务室,充分运用移动短信、互联网、热线电话、广播、报刊等服务方式,开展农村党员干部教育、文化信息共享、农业专业技术培训等综合性服务,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