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秋季学期,各大高校陆续启动奖助学金评定工作。除了专业成绩作为核心参考依据外,综合测评也成为左右奖学金归属甚至保研资格的关键因素。综测制度设立的初衷,本是激励学生全面发展、提升综合素质。然而现实中,“水赛”“水刊”“水专利”大行其道,逐渐异化为部分学生快速提升综测分数与排名的“捷径”,这不仅背离了制度设计的初衷,更在无形中侵蚀着高校的育人生态。
在某社交平台上搜索“加综测”相关帖子,各类“速成指南”“经验帖”层出不穷:微信扫码答题,十分钟两张证书;综测加分,“水刊”就够了;更有明码标价“799元搞定专利,助你综测无忧”……部分学生面对综测评价体系时的焦虑与投机心态,在这些“攻略”里可见一斑。
去年10月,《法治日报》曾曝光“山寨竞赛”乱象,60元就能换来一张“国际竞赛”获奖证书。有学生坦言,在学业成绩差距不大的情况下,综测成为拉开差距的关键。“别人都在刷,你不刷就落后了”的想法让不少学生陷入“被内卷”的困境,疲于奔命于各类竞赛活动。
综测制度本为激励学生全面发展,反而催生“山寨成果”泛滥。其背后反映出当前高校评价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功利化倾向。部分机构利用学生追求加分的心理,以低门槛、高获奖率为噱头,组织含金量低、运作松散的竞赛,甚至直接售卖证书、专利,形成一条灰色产业链。
此类行为不仅损害公平竞争环境,助长浮躁学风,更模糊了大学生的价值认知,导致部分学生本末倒置、急功近利。我们不得不反思:高校在奖助学金评定中是否做到严格审核?对于学术不端行为是否严惩不贷?除了竞赛、论文、专利等可量化成果外,能否探索更科学、更全面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大学之大,在明明德,在求真育人。高等教育的意义远不止于奖学金与排名,更在于启迪心智、塑造人格。唯有拒绝“山寨成果”,引导学生找准定位、专心学业、踏实积累,才能真正回归育人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