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宝庆时评
何必苦背圆周率?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看电视,荧屏上一个4岁小女孩在背圆周率,一口气背到小数点后面350位。掌声雷动后,主持人问:你长大做什么?她说当科学家,当爱因斯担那样的科学家。看到这里我在想,爱因斯坦若地下有知,必会摇头,他才不是靠死记呆背成为科学家的呢!曾经有人向他提出一个有关物理方面的问题,他坦率地说不知道。这不是大笑话吗?堂堂爱因斯担,这样一个常识性问题也不能回答。爱因斯担坦说,他从不将富贵的精力花费在《百科全书》里一翻就可以找到答案的问题上。他的精力花在哪里呢?在获得必要的基础知识的同时,质疑、思考、推测、幻想,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他把主要精力放在培养自己创造性思维和能力上。
    我国从老祖宗那里传承下来的教育观念至今未脱窠臼,固执,很难接受本文先进教育思想。始于隋唐废于清末的科举考试,考的就是背诵圣贤经典的能力和在固定的框框内做八股文章的能耐,这样是可考出高分的状元来,但状元不等于人才。据统计,我国整个科举年代,各朝共计出了341名状元,其中有所建树者,也就南宋的陈亮、文天祥和清朝的毕沅、翁同颌等少数几个人。更具现实意义的是,据新近媒体发表的《中国“状元”职场是》称,我国从1977年恢复高考到2006年的整整30年间,各路高考“状元”层出无尽,却无一人在从政、经商、做学问等方面有杰出表现。
    “一年树谷,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人才之难,难在不能用现成的模具铸造,而必须顺其天性让其在适宜的环境中自由成长。当今流行作坊生产方式培养“神童”,运用“立季”、“囊萤”、“悬梁”、“刺股”等传统观念造就高分低能的“状元”,实实在在有悖科学育人原理。仍说背诵圆周率这件事, 其实,只要让孩子懂得求得圆周率的公式就行了,否则,别说背到小数点后的350位,背到3500位又有何用?运用现代计算技术,一按电钮,3亿5000万次立马显示在高速计算机上,又何必苦背?
    科学育人方成才。面对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今,是我们痛下决心改革教育和改革选派人才制度的时候了!
作者:肖克球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