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清区金星嘉苑小区公租房。
申兴刚 摄

▲北塔区欣玥城小区的廉租房。
申兴刚 摄

▲双清区和谐公租房小区。
申兴刚 摄

▲临津门直管公房片区改造后,居民精心打造的院落一角。陈贻贵 摄

▲改造仙人井老旧小区,打造独具特色和文化内涵的历史文化街区。 申兴刚 摄

▲临津门直管公房片区改造后,增设了健身器材,居民们锻炼身体更方便了。陈贻贵 摄

◀公共租赁住房电脑摇号分配活动现场。
(市住房保障服务中心供图)
“儿子不幸患上白血病,我们一家人的生活因此陷入困境。令人欣慰的是,今年8月我们成功申请到了公租房,缓解了燃眉之急,衷心感谢政府的好政策!”11月13日,在双清区金星嘉苑小区的公租房内,市民朱阿敏提及自己申请公租房的历程,言语间满是感激之情。
住房是民生之要,住有所居、居有所安是美好生活的基石。得益于住房保障政策的实施,许多像朱阿敏一样的住房困难群体,实现了“住有所居”的梦想。
“十四五”期间,我市持续加大住房保障力度,着力推动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城镇棚户区改造和老旧小区改造,倾力办好民生实事,住房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住房保障能力持续增强。五年来,我市累计改造城镇老旧小区1836个、城市危旧房1585户,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4095套,累计为5.45万户家庭发放租赁补贴6815.6万元。安居梦、优居梦照进现实,群众的居住获得感和幸福感持续提升,勾勒出一幅温馨动人的民生幸福图景。
老旧小区“逆龄焕新” 改出居民幸福新生活
11月12日下午,走进大祥区临津门直管公房片区,映入眼帘的是干净整洁的道路、风格统一的外立面、错落有致的仿古建筑、崭新的晾衣架和健身器材。居民们在小广场上悠闲地健身、聊天,不时传出欢声笑语。这个历经数十载风雨的老旧小区,如今变了模样,成功实现了“逆生长”。
临津门直管公房片区共有18栋住宅,其中4栋曾被鉴定为危房。路面及生活配套设施日益老化,致使道路积水、下水道堵塞等问题频发,严重影响了居民的日常生活。2023年2月,市住房保障服务中心将该片区作为老旧小区改造的亮点工程进行打造,正式启动改造。通过拆除违章建筑、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加强屋顶防水、实施雨污分流等一系列措施,该片区被改造为居民眼中充满幸福感的宜居之地。
“逆龄焕新”的蜕变,赢得了众多居民的由衷赞誉。“我在这里住了44年。之前的老房子经常遭受漏雨之苦,外面下大雨,屋里就下小雨,不得不用盆接水,居住体验感很差。如今,房子大变样,下雨再也不用担心了。”67岁的居民李中心满怀感触地述说着小区改造前后的巨大变化,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居民何丽华也是一位老住户,对住了多年的老房子有着深厚的感情。“年纪大了,我还是喜欢住在熟悉的老地方。”何丽华说,经过改造后,居住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新增的厕所更是极大地提升了居住舒适性。这里地理位置极佳,无论是上学、就医,还是日常买菜、前往资江南路散步,都极为便利。目前,何丽华正忙于室内重新装修。她期望打造一个温馨且舒适的家居环境,以便尽情享受“新生活”。
老旧小区改造,既是关系居民日常生活的关键“小事”,又是城市基层治理中的民生“大事”。市住房保障服务中心临津门片区改扩翻建项目负责人陈文华介绍,该片区共有70余户居民,原有房屋不仅破旧不堪,而且设施不配套,居民如厕只能依赖公共厕所,十分不便。为提升住户的居住便利性和舒适性,项目改造前,他们广泛征集并采纳了居民的意见,有效提升了居民的参与感和满意度。改造后,全面实现了水电气单独立户,并完善了排水系统、化粪池及房内厕所等配套设施。
在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住建部门聚焦居民需求短板,扩大绿化和健身活动区域,增设停车位、老年活动场所等公共配套设施,优化排水系统,营造舒适宜人的生活环境。
五年来,我市全力推进老旧小区改造,以“改”促变,“改”出居住环境新面貌,努力打造高品质安居工程,为百姓的安全感、幸福感“加码”。截至目前,我市共完成老旧小区改造1836个。一个个凌乱的“大杂院”通过改造,变成宜居整洁的“新小区”,“颜值”更高、功能更全,重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加大保障供给 筑牢困难群众“安居梦”
住有所居是重要的民生目标,对于低收入群体而言,寄托了他们心中最朴素的期待与梦想。回望在廉租房三年多的幸福时光,70岁的刘省良嘴角微微上扬,笑靥如花。
22年前,刘省良被查出患有乳腺癌。这些年,治疗和住院费花了数十万元。这对于经济本不宽裕的她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为了缓解经济压力,刘省良向市住房保障服务中心提出了公共租赁住房的申请,很快获得了批准。2022年4月,她搬入北塔区欣玥城小区17栋的廉租房,从此开启了幸福的新生活。
之前,她在外租房,每月租金500元。如今,她住上60平方米、两居室的廉租房,每月租金仅需60元。“房间面积虽然不大,但是该有的一样不少。”刘省良笑着说。以低租金住上环境好、配套全的房子,刘省良心中满是喜悦。她说,房间采光充足、通风好,周边配套齐全,每栋房屋旁都装上了路灯,生活极为便利。更为重要的是,减轻了她的生活压力。
“感谢政府的好政策,这里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善,环境宜人,再也不用搬来搬去找房子了,终于有了归属感。”刘省良感慨道。
民生实事抓在手,群众冷暖挂在心。近年来,我市充分利用存量土地和房屋资源,通过有效盘活存量房源及闲置土地,稳步推进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充足供给。同时,实行实物保障与货币补贴并举,提供多元化的住房保障,不断拓宽保障性租赁住房的覆盖面,使更多符合保障条件的家庭享受到住房保障政策的温暖阳光。
在公共租赁住房分配方面,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严格执行“两审两公示”制度,从社区(村委会)的受理,到街道办事处(乡、镇)的初审,再到县(市、区)住房城乡建设(住房保障)部门终审,层层把关,环环相扣,确保每一个真正有需要的家庭和人员,都能切实享受到这一政策福利。
在分配环节,采用电脑随机摇号方式,并邀请公证处工作人员全程参与监督,使分配过程公开透明。截至目前,市城区已有1651户符合条件的家庭顺利分配公租房并实现入住。
坚持公平公正 擦亮住房保障“温暖底色”
作为公共租赁保障的重要手段,发放住房租赁补贴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低收入群体的租房压力。市住房保障服务中心坚持“精准识别、应保尽保、动态管理”的原则,打破部门间数据壁垒,与不动产登记中心、民政部门构建高效联动机制。通过信息共享、数据比对、实地核查等多种方式,对申请家庭的收入、住房、户籍等信息进行全面核验,确保补贴发放“公平公正、不漏一户”。
“十四五”期间,我市累计为5.45万户家庭发放租赁补贴6815.6万元,实现了对低保家庭、特困人员、低收入群体等重点对象的全面覆盖。一笔笔及时足额的补贴,不仅减轻了困难群体的租房负担,更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让民生温度在“真金白银”的支持中持续升温。
同时,我市还通过大数据比对、动态管理、逐户上门核查信息等清查整治行动,对存在转租和转借行为、购置私房等不符合住房保障条件的租户逐户进行销号管理。对于违规占用公租房拒不腾退者,通过申请行政仲裁、法律讼诉、申请强制执行等方式收回房屋,把有限的公租房资源分配给最需要的中低收入家庭,让公平正义在每一套公租房钥匙的交付中清晰可感、触手可及。目前,已成功清退495套住房。
今年3月,湖南省公租房管理系统在我市正式上线。这是一项民之所盼、政之所向的便民工程,市民只需轻点指尖,通过“一网通办”平台或“湘易办”App,即可便捷高效地完成公租房申请。同时,依托数据共享与联审联查功能,系统精准识别保障对象,杜绝了“人情房”“关系房”。
悠悠万事,安居为大。下一步,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将不断强化保障性住房建设、筹措、供应、管理等工作,以更扎实的举措、更优质的服务,让“住有宜居”的成色更足,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安居”中持续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