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宝庆时评
人心是个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梁漱溟青年时期即以《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扬名学界,蔡元培在北大办学,兼容并包,重学识,轻学历和出身,毫无背景的梁氏得以北大讲师教职主讲哲学。此时,梁漱溟受父辈影响,认为国学旧文误人误国,无补于事功,因而醉心西学,对黑格尔、康德、卢梭、费尔巴哈、罗素等诸家学说下过苦功,后来由西学转向研究佛学,成绩斐然,一代宗师梁启超曾屈尊登门和梁漱溟探讨佛理。中年后又由佛学返回年青时看不上眼的儒学,《人心与人生》可谓梁漱溟以佛家方法研究儒学的毕生心血。
  《人心与人生》二十来万字,篇幅不长,却有二十二章,每章都论述了一个专题,梁氏断断续续写了近六十年,平均每天只写得十个字。若以效率论,梁氏和当代诸多所谓的名家比较,只能算低能。但是又有几位名家的作品能发人深思,给人教诲呢?
  何谓人心?梁氏在书中给出的参考答案为“心与生命同义”、“心物其一而已矣”、“身在心中”。为了论述自己的观点,梁漱溟引用毛泽东《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两文,列举主动性、灵活性、计划性三点以言用兵,其实是言用心,并得出人生大道即在实践人心大道的结论。毛泽东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大家,倘若他在世时看到梁漱溟利用自己的文章作为诠释唯心主义的摘引资料,不知老人家是否也会大度地说上一句“彼学问事,庸何伤”呢?
  梁氏在书中从人心的定义入手,转而从人类心理,自然与人的关系,身心关系,人类的制度、习俗、气质、宗教、道德、文学艺术等诸方面来自圆其说,古今中外,深入浅出,运用之妙,浑然天成。
  梁漱溟是建国后少数几个坚持唯心主义立场的知名学者(还有陈寅恪、熊十力),以“九天九地”之说直言得祸的著名右派,处逆境而公然宣称“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的耿介之士。固执是梁漱溟的性格,但是细读《人心与人生,》书中的观点并不偏执,均为作者的学问感悟,虽为一家之言,却堪称精湛深邃。
  人心其实是人生,人心的问题无外乎三种:人对物,人对人,人对自己。简言之,人心就是对人生的态度,有什么样的人心,就有什么样的态度,进而有什么样的人生,心变了,态度也变了,人生随之发生改变。人不能改变外部世界,起码可以改变自己,要想改变自己首先得改变自己的心。
  梁漱溟认为人心的问题其实就是哲学的全部问题,费尔巴哈、马克思等唯物主义哲学家从物质入手,抽象出客观世界的问题,最终要依赖人来实践,人的个体差异极大,不论天才还是平庸,都离不开人的感受,这是人心的重要表现形式,人处于社会实践中,不像一部毫无情感的机器一样运作,喜怒哀乐上升为宗教、道德、文化艺术,这些固然深深地打下物质的烙印,有时还是物质直接派生出来的产物,但人大脑的作用,气质、风俗、情趣、心理等无不与人的主观息息相关,以创作为例,李白斗酒诗百篇,诗趣才情当然不能脱离社会生活,但那创作的冲动,审美的趣味,布局谋篇的构思,哪一样不是心的活动呢?有哪一样是现成于物质概念当中呢?
  小的时候,从教科书中,从哲学老师的讲课中得知,唯物主义哲学是革命的、积极的,唯心主义哲学是反革命的,消极的,因而青年时期都自觉地拒绝与唯心主义观念接触,随着马齿渐长,阅历日丰,终于发现,学问只有两种用途:一是济世,二是自慰。只要对提升人的境界有利,哪一家的学问都可以拿来借鉴把玩一番,没有必要在学问上分出敌我的阵营来,事实上,没有哪一种理论,哪一种学问是万能的、终极的绝对真理。
  儒家讲究德治天下,利世济人,首要的是当下的修为和事功,佛家相信三世轮回,现世的修为是着眼于来世。因此,佛家对隐忍克制讲得多,从轮回的角度讲,现世的色、受、想、行、识转而成空,梁漱溟利用佛家对现世的态度来比较儒家,认为孔孟更为现实,“未知生,焉知死”,人类社会总是从现世中一步步成长壮大的,儒家研究现世中的问题就是直面人的问题,这些问题回避不是办法,独修也不是办法,要拿一套规范社会秩序的制度以及规范人的行为的方法来作为普世的价值观和善恶是非的标杆,有道明君推行天下,悠悠苍生践行不移,则王道乐土,天下大同了!
  梁漱溟在《人心与人生》自序中承认,孔孟君君臣臣,尊尊卑卑的观点被后世的治国者僵化成教条,熏陶出一代又一代耽于成规的旧式文人,不问世事,只认书本,因而深恶之。梁漱溟在后来近七十年人生磨练中,最终还是选择了儒家作为自己精神皈依,他认为儒家的原旨并没有错,错在曲解孔孟的小人儒!错在不思进取改革的迂腐之徒!《人心与人生》在心理源泉上揭示人类行为善恶的标准和因果,立意是规劝世人分清善恶美丑,始终坚守那一颗向上的心,趣味是积极的,不过文字较晦涩,不静下心来研读,恐怕难以走进梁氏的思想。
  梁濑溟近百年的人生平淡却真实,他曾有与毛泽东在延安彻夜长谈的经历,建国后只要稍许改变一下立场,后来不至于被社会冷落40余年,终其一生坚守信念而不变,累是累了些,用孔子的话来评价, 可称“弘毅之士”了!
作者:曾东楼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