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宝庆时评
开学了 学校“指定”购买教辅之惑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现在不少老师让学生到指定书店购买教辅书,但一些教辅书质量良莠不齐,价格还不便宜。里边肯定有“猫腻”,希望相关部门管管。”开学之初,记者不断接到一些市民打来的电话。学校“指定”,这个常见又经常被忽略的现象该引起重视了。
市区学校周围一般有书店和文化用品店,每到开学时候,这些店的生意便火了起来。家长和学生们要从这些店铺里购买《同步作文指导》、《字词句手册》、《海淀考王》、《淘宝总动员》等等,这些一般是老师指定的学习辅导用书。 老师说,这个学期的练习题,都是从这几本书里出,家长不得不买。一名初二年级学生的家长杨先生向本报反映。开学不久,孩子告诉他,老师让买《英语》《数学》复习资料。他到处找都没买到。孩子说,老师说学校对面的某书店有卖。之后,他赶到该书店花59元买到了老师所说的教辅书。

  采访中不少市民称,他们的孩子常说老师让买什么什么教辅书,他们就得连续跑多家书店却一直买不到,最后有人“提醒”,这书只有××书店卖。张奶奶有两名孙子在双清区某小学上学,辅导书老师一般指定在六岭书店买。也有家长告诉记者,老师不要家长跑腿,由老师代买,一般每门课的教辅书是一至二本,这些教辅书可以直接交钱给任课老师,由他购买后发下来的。交的钱一般是书的全价,也有的是书定价的9折。
“里边肯定有猫腻,”一位家长对记者说,”肯定是有回扣的。”

  有知情人曾向媒体透露了指定教辅书中的“猫腻”:每年开学时,都有书店拿着参考书找任课老师推销,有的老师会在课堂上向学生布置任务--必须到指定书店买书。在学生买完书后,书店会和老师们结账。

  国家有关部门历来严禁任何部门以任何形式要求学生订购教辅材料、课外读物、报纸杂志等。2006年,教育部等发布关于治理教育乱收费的意见要求,对教辅材料(含各种形式的练习、测试题集)、报纸杂志等课外读物,要严格做到不强制统一征订,不统一购买。严格禁止任何部门、学校教师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由,向学生推销或变相教辅推销资 料和其它学习用品。提倡小学教师布置作业不再使用教辅材料。学生学习需要教辅材料,由学生或学生家长自愿购买,违者将严肃查处。

  但记者近日在采访中发现,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在统一购买或变相统一购买教辅,高中学生使用2套、3套教辅的现象更是普遍。

  禁止学校强迫学生统一购买教辅材料的禁令,本是为学生和家长着想,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和家长的经济负担,但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禁令事实上并没有得到多数家长和教师的支持,没有达到初衷。不少教师及家长认为,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有些“指定”是必要的",尽管有规定“一费制”下不允许教师指定教辅书,但作为教师来说,他希望自己的学生成绩好,就有必要向学生推荐质量较高的参考书,老师推荐的书至少要比孩子盲目购买好,也便于教师批改和讲解。

  如果说教辅书的“指定”还有一些无奈的味道,那么学生生活中的其他指定“产品”:指定豆奶,指定校服,则受到了更大的争议。
良好的初衷却因为操作不当含有侵权的成分。强制做法是学校权利越位的表现,这种强制行为侵犯了作为消费者的学生、家长的知情权、监督权、选择权。

  无论诸多的"指定"有无必要,不能否认的是,学生群体是一个很大的市场,"指定"必然涉及利益分配问题,作为被动接受对象,每个学生应该有自己选择的权利,这也许才是人们更应该关心的。

作者:李海燕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