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宝庆时评
让农家书屋的“农”味更浓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农家书屋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地竞相建立,为农民群众学习文化知识、掌握致富本领、把握市场信息提供了便利,对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增效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笔者在走访时发现,有些乡村、社区的农家书屋,往往其牌匾挂得异常醒目,房子修得很漂亮,桌子、板凳、书架也都是新制的,而摆在书架上的书却屈指可数。大多是武打、言情之类,或是金融、财税、电力等老得掉牙、专业性强的“理论期刊”,真正涉及种植、养殖等服务“三农”的书籍则不多。村干部反映,每年订阅书刊的费用十分有限,一般靠单位捐赠,所以书屋里的书内容过时、页码不全。
    当前,在国家惠农政策推动下,从事种养业深度开发、生态家园、特色产业的农民日益增多,农民群众对科技种田、科技致富的愿望十分迫切。显然,建设农家书屋不仅是农村基础性文化工程,而且理应成为农民群众求知、换脑、长技的阵地和发家致富路上的“加油站”。农家书屋要有贴近“三农”、服务“三农”,让农民看得懂、记得住、用得上并体现“农”味的书,为农民致富适时提供帮助。各乡、村及职能部门要在加强对“书屋”的管理、完善评价机制的同时,从当地农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有重点地购置种植、养殖、加工以及涉农法律方面的图书、电视机、VCD等,吸引更多的农民来“充电”,让农家书屋真正成为农民学文化、长技能、强本领的“精神家园”。
作者:刘剑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