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福建莆田4月8日电(记者苏杰、康淼)福建省政府新闻办有关负责人8日下午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当天上午发生的莆田市市长张国胜坠楼身亡事件,经公安部门现场勘查和调查,排除他杀。
互联网上传言张国胜因受纪委调查而自杀。福建省政府新闻办有关负责人说,经向有关部门证实,到目前为止,任何机关都未对他进行过调查或找他谈话。目前互联网上所谓“因受纪委调查而自杀”纯属谣传。
莆田市市长张国胜坠楼身亡事件,再次向世人传递一个不可置信的信息,难道身居高位的官吏,也有老百姓一样的痛苦不成?当官也不是好差使?当不得修理地球出外打工?张国胜真不可思议,放弃好端端的市长位置,宁愿选择跳楼而粉身碎骨,不知你的妻子儿女亲朋好友会多么悲伤多么惋惜。一棵大树自折了,谁来给他们遮风避雨?对于普通人来说,张国胜自杀事件,则是制造了骇人听闻,让政府又增添了麻烦,让代表们又要开会举手选举代市长新市长了,这不是与人民过不去吗?
近年来,我国官员自杀事件引人关注。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我国共发生13起官员非正常死亡,仅12月,就有6名官员非正常死亡,其中多数官员属于自杀。2月5日凌晨5时,广东省茂名市检察院检察长刘先进跳楼身亡。据警方称,刘先进本人近期严重失眠,疑因健康原因引发精神焦虑而自杀。1月18日凌晨,陕西省勉县纪委副书记、县监察局局长冯某从勉县医院住院部7楼跳下,经抢救无效死亡;1月13日,河南省邓州市建设局墙改办主任刘云峰在接受纪委调查时“跳楼自杀”。
从以往报道来看,官员自杀方式多样,主要是跳楼、割腕、开枪、上吊等。而官方公布的自杀原因,多数为心理健康出问题。2005年6月,安徽省黄山市委党校对100多位官员进行心理健康问题调研,发现官员普遍有较大“心理压力”,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不平衡”和“心理疲劳”,以及“浮躁”和“压抑”心理,“焦虑”和“忧郁”等情绪。
“现在的官越来越不好当了,别看人前风光无限,但背后的苦衷没多少人知道。”原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局长李毅中曾对媒体坦陈心迹:“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半夜来电话。”而李毅中这句简短的话语,正吻合时下多数官员的心态。
官员的压力确实很大,来自于各个方面:
首先,官场竞争的压力。在社会转型期,原有的领导模式、思维方式需要更新,官员面临巨大的晋升压力。现实中,各领域的官员,个人升迁与实际绩效相挂钩等,增大了官员的心理压力。
其次,人际关系与社会监督的压力。多数官员处在重要的岗位上,他们在正常的工作之外,还要拿出相当大的时间和精力,来应对我国特有的官场关系和社会关系。比如领导、朋友、亲属求帮办事,但如果帮忙又违反相关规定,导致官员无法平衡好这些关系,这对官员无形中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
再者,高压反腐的压力。官员掌握着一定的人、财、物的支配权,由于我国缺乏完善和健全的官员财产申报制度、回避制度等防止利益冲突的机制,在社会资源分配过程中,官员面临众多的诱惑,“寻租交易”使官员成为腐败“高危人群”,在众多诱惑和高压的反腐态势之间,官员的心态常常处在心理矛盾和失衡之中,容易产生严重的心理危机。
此外,家庭生活的压力。在日益激烈的官场竞争环境下,由于官员不得不把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放在工作和应酬中,无暇顾及家庭成员的感情,比如缺乏夫妻交流、忽视对孩子的关爱和教育,从而使一些官员在内心里一种愧疚感,导致家庭产生不和谐,甚至出现危机,从而给官员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
“官员作为公权人物,其自杀并非官员的私人事件,应属于公共事件。”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李成言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官员存在心理危机,不但直接影响到自己的工作和事业,还影响到自己与家庭、朋友的和谐,更严重的是弱化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中央和有些地方已意识到官员心理健康的重要性。2005年6月,中组部发文《要重视和关心干部的心理健康》认为,“总体上干部队伍心理是健康的,但是确有少数干部因心理负担过重而出现焦虑、抑郁等问题,甚至有个别干部心理严重失调,导致精神崩溃。”2010年1月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在四川调研时也强调,基层干部承受的工作压力、生活压力和心理压力都很大,要具体帮助基层干部克服困难,积极疏导基层干部的心理压力。
笔者以为,干部的压力大值得同情,但是,如果这些自杀的干部向焦裕录、孔繁森、任长霞等人民公仆学习,大公无私,一心一意,脚踏实地,让人民得实惠,压力就会少得多!不信,就好好实践吧!
湖南邵东两市镇三小罗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