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县市区  > 绥宁
绥宁保护文化遗产传承文明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邵阳日报讯 “五一”刚过,绥宁县文化部门就组织文艺骨干和民间艺人抓紧排练大型音乐舞蹈《拜山》。这一具有浓郁苗侗民族特色的节目将在今年绥宁苗族“四.八”姑娘节上演出。近年来,该县不断加强抢救和保护文化遗产力度,在弘扬民族文化传统、传承人类文明薪火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该县突出重点,规范管理,不断加大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力度。县委、县政府把文物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纳入到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从2001年起,县财政每年投入30至50万元专项经费,加大文化遗产保护。抢救性维修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神坡庵,在寨市古城建立了“邓小平征战绥宁纪念馆”,恢复了西河花桥。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为契机,该县广泛开展了文物普查工作,新发现了寨市古城西河街等5条古街道、陈锡兰旧宅等6处古民居和大量护林碑。目前,寨市古镇、大园村被评为湖南省第二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寨市西河古街道、陈锡兰故居、正板古民居正在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护林禁碑正在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寨市古镇正在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
    该县因地制宜,挖掘特色,不断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水平,加大对县内民间手工技艺、民间戏剧、民间音乐、民间语言等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力度。苗族“四.八”姑娘节进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俗活动“逗春牛”进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侗族山歌、逗春牛、闹年锣、唱土地进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歌中国.风采绥宁”分6辑在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播出。今年,该县向市级非遗中心申报了《青钱柳》、《剪纸》、《打铜钱》、《苗家蜜饯》、《草龙舞》、《苗家插绣》、《哭嫁》等七个项目,《哭嫁》还入选参加了由国家文化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办的全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调演,进一步扩大了绥宁民俗文化的影响。
作者:向云峰 游庆平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