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邵阳
最轻柔的手 最有力的托举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医生通过支气管镜介入手术帮孩子取出气管异物。

        ▲医生抢救早产儿。

        ▲医生在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查房。

        在医院,数字通常是冰冷的。它标记着病理指标,划定着风险区间。但在市中心医院儿科医学中心,数字却被赋予了温暖的意义。

        “107日”,是一个744克的生命从脆弱到强韧的漫长守护;“120分钟”,是20名医护用双手为一个7岁心脏摁出的生命通道;“11公斤”,是一段用制度温情称量的生命蜕变。

        背后,是更庞大的数字在支撑:年接诊15万余人次、年收治住院超7000人次……这不仅代表着群众的信赖,更是团队日夜守护的证明。

        107日与11公斤——生命的两端

        744克,大约只是两听可乐的重量;11公斤,低于2岁孩子的平均体重。在市中心医院儿科,这两个悬殊的数字,同样牵动人心。

        2024年10月25日清晨,一个紧急电话响起:“胎龄26周3日,体重仅744克,需转院。”几分钟内,随车医生刘瑶瑶和救护车已疾驰在通往新宁的路上。

        当小欣欣送到时,主任医师李小萍心头一紧:“她小小的,皮肤薄如蝉翼,血管清晰可见。”在这个脆弱生命面前,是呼吸、营养、感染等重重关卡。

        90日的呼吸机支持,医护人员以毫米级的精度调整参数;护师邓明锋在细如发丝的血管上一次成功置入PICC导管;喂养从每次2毫升开始,艰难递增……

        “这小手还没我指节大,劲道倒挺足。”当小欣欣突然攥住邓明锋的手指时,这位护理过无数婴儿的老将,眼眶发热。

        107日后,这个曾经命悬一线的“掌心宝宝”体重达到3600克,终于回到母亲怀抱。

        与此同时,在“爱心病房”里,11岁的芳芳正为生命的尊严挣扎。来自福利院的她,被送来时体重仅11公斤,蜷缩在病床上,“像一片即将凋零的落叶”。

        医生是她的“医生妈妈”,护士是她的“临时家长”。癫痫发作时,一个长时间的拥抱是最好的良药;内心封闭时,耐心的陪伴一点点叩开她的心扉。

        半年后,当秤盘指针停在22.28公斤时,所有照护者都欢呼起来。更让人欣慰的是,芳芳脸上有了笑容,会主动拉住护士的衣角。

        从744克到3600克,是医疗技术对生命极限的挑战;从11公斤到22.28公斤,是人文关怀对生命质量的提升。

        120分钟,20双手的生命接力

        当“掌心宝宝”在暖箱中积蓄生机时,一墙之隔的PICU内,正进行一场与死神的竞速。

        7岁的小辉因爆发性心肌炎被送入,心电监护提示恶性心律失常,心脏几乎停止有效收缩。

        “立即心肺复苏!准备ECMO!”儿科医学中心主任彭小铜的声音沉稳而急促。

        20名医护人员迅速组成生命接力链。PICU周洲主任带领团队轮流进行胸外按压。“01、02、03、04......”计数声有节奏地响起。护士长苏娴紧盯监护仪,调整着升压药滴速。

        ECMO团队同步与时间赛跑。评估、备血、预冲,所有环节精准衔接。当暗红色的血液经人工膜肺变为鲜红回输体内,监护仪上传来了生命讯号:心率趋稳,血氧回升……

        这个一度濒危的小生命,被20双坚定而温暖的手稳稳托住。

        ECMO运转后,负责按压的医护人员累得瘫坐在地。直到这时,他们才感到手臂酸胀和身体透支。

        这惊心动魄的120分钟,每年要在PICU重复上演无数次。从爆发性心肌炎到复杂先心病,从严重创伤到多器官衰竭,这支团队创造了98.5%的危重患儿救治成功率。

        累计开展5000例次的呼吸机治疗、支气管镜操作、血液净化及ECMO,多学科协作模式日臻完善,共同构筑起守护儿童生命的坚固防线。

        背影,那些托举生命的人

        奇迹的发生,从来不是偶然。

        从普儿科的日常守护,到PICU的生死博弈;从新生儿科的起点护航,到康复科的漫长陪伴,再到儿科门急诊的高效运转——“六驾马车”并进,确保从急症到慢病、从婴儿到青春期的全周期健康关照。

        这种协同作战能力,让科室从2020年摘得“湖南省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到2025年初跻身“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实现了实力的完美跨越。

        领航者彭小铜,办公室灯光常亮至深夜。同事们说,他脑子里有张“全科危重患儿地图”,每个人的情况都了然于心。

        “PICU铁人”周洲医生,能在监护仪报警声中瞬间清醒,也能为救回的孩子偷偷红了眼眶。他说:“我们不相信奇迹,只相信每一个精准的判断和不服输的坚持。”

        “生命前哨”李庆军护士长,八载坚守儿科观察室,练就“火眼金睛”,能从孩子哭声与动作中识别病情轻重。

        “掌心天使”刘燕医生,扎根新生儿科,带大了无数个“小欣欣”。她说:“我们手握的是生命最初的分量,托起的是无数家庭的希望。”

        正是这一个个具体的人,他们的智慧、汗水与不忍,共同构成了“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最温暖的底色。

        从744克超早产儿107日的静默守护,到ECMO团队120分钟的惊心搏斗,再到“爱心病房”里半年的温情陪伴,市中心医院儿科医学中心正以实实在在的“国家水准”,兑现着“托举健康明天”的承诺。

        “童心同行,守护未来。”在这里,这不只是一句口号。当孩子们康复出院,他们带走的不仅是健康身体,更是一段被温柔以待的记忆。而这,正是医学能赋予生命最美好的礼物。

作者:邵阳日报记者 唐颖 通讯员 阳媚 曾文君编辑:苏梓洵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