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许云昭率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来邵阳视察指导防汛救灾工作时指出,“绥宁县灾情重、损失大,但是伤亡小,实在不易。”面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绥宁县为何能把损失降到最低呢?关键在于该县县委、县政府加强灾情预警体系的建设,科学的预警系统为战胜这次巨大的自然灾害,赢得了宝贵的30分钟。该县主要领导在得到预警系统警报后,果断下令,迅速在全县启动III级应急响应,直接指挥灾区群众迅速转移。
宝贵的30分钟
绥宁县根据该县山洪地质灾害多发的特点,今年年初县委、县政府就提出了立足于防大汛抗大灾,确保不垮一塘一库(坝)、不出现群死群伤的总体目标,加强了灾情预警体系的建设,不断提高抗灾救灾工作能力。
往年,因无法准确无误地预知暴雨的降临,该县灾害多发区群众往往要等到暴雨开始落下的时候,才组织人员转移,这样常常因为时间仓促、转移速度慢等原因,导致一些伤亡。针对这种情况,今年,该县财政投入200余万元在汛期前完成了全县小Ⅱ型水库防汛固定电话安装和简易防汛值班室、25个乡镇自动雨量监测站、全县15个卫星预警信息发布站建设,在县防汛办、县气象局各建一个气象资料处理服务器平台,并架设专用光缆,实现了气象、水文信息共享。在全县建立166个人工雨量监测站,聘请近200名气象和山洪灾害信息员,更新和修复了各村灾害报警设备,配齐了铜锣、口哨等应急装备。
这些预警机制的建立,使得县防汛办对全县防汛情况有了一个更加准确的数据综合,为防汛抗灾提供决策依据。
6月 17日凌晨1时,绥宁县防汛办和气象局监测到贵州有一块云团正在向该县飘移后,立即进行会商并保持对云团的实时监控,根据监测仪器发回来的数据分析:在凌晨3时以后该县极可能会出现特大暴雨。几十分钟后,云团果然来到了绥宁县境内。绥宁县防办迅速将这一信息告知县主要领导。为县委、政府主要领导科学决策、靠前指挥赢得了宝贵的30分钟。
数万人紧急大转移
特大暴雨来临后,利用这宝贵的30分钟,绥宁县防办先后6次以电话语音、文字短信形式向该县25个乡镇、防指成员、各水库电站业主和41个山洪灾害易发村发布了预警信息,要求他们做好迎战准备。县委书记唐渊在接到县防汛办的预警讯息后,连夜组织县里主要领导赶赴一线,组织群众转移。他与县长罗建南兵分两路,赶赴红岩、李熙桥、武阳等重点乡镇指挥救灾抢险,县委副书记黄民清和县委常委、副县长李玉贤坐镇防办调度指挥,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袁景甫赶往河口与乡村干部组织居住在“三边”(河边、溪边、山边)和山洪危险区域的群众立即转移。
面对洪灾,该县1万多名党员,紧紧团结在各级党组织的周围,他们挨家挨户通知可能受灾的群众紧急转移。哪里有需要,共产党员和基层干部就出现在哪里。
“为抢救沙厂挖机,三名群众被洪水围困在一个工棚的屋顶上,随时有被冲走的危险。”17日9时许,一接到红岩镇的险情报告,县委常委、县委办主任梁志奇,县公安局政委刘德雄马上赶往出事地点下村,组织救人。由于江心水太急,加上有高压线的威胁,救援船只难以靠近工棚。梁志奇当即指示临近一个变电站停电,由驾船民工拉住掉在河中的高压电线,将船慢慢地向工棚靠拢。经过一个小时的紧急营救,三名群众被救上岸。
为了帮助群众转移,许多党员干部通宵达旦,熬红了眼,喊哑了嗓,甚至累倒了,但他们毫无怨言。梅林村村主任莫显光在暴雨来临前,组织三名党员挨家挨户地叫醒村民转移。对年老体迈,行动不便的留守老人,莫显光等三名同志采取一包一的办法,将四名老人背负转移到安全地段。
早上6时多,绥宁县人武部、县水务局、县消防中队等部门组织抗洪救灾人员,驾驶冲锋舟在武阳镇三房村等重灾区进行营救和安全大转移。冲锋舟应急分队队员在接到命令后,身着救生衣,带上救灾物资,马不停蹄地赶往武阳镇进行抗洪救灾,此次救援,该分队将被围困在洪水中的40多名群众转移到了安全地带。
该县广大干部群众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提前预警,在短时间内将上万名群众都转移到了安全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