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新闻在线讯 “感谢共产党,受灾后,这么快我们又吃上自来水”,7月5日下午,看着水龙头又流出的清水,绥宁县武阳镇万福桥村66岁的黄民高笑了,笑容里充满了感恩之情。这是武阳镇党委紧紧围绕灾后重建,动员各支部和党员积极创先争优,在推进灾后重建科学发展中建功立业中一个镜头。
“6.17”特大山洪灾害中,武阳镇境内3小时降雨205毫米,造成3万人受灾,农田被淹,道路、电力、水利、自来水等基础设施严重损毁,直接经济损失9500万元。面对灾情,武阳镇党委积极开展生产自救,组织各支部和党员干部把灾后重建作为创先争优最大实践,以灾后重建的成果检验创先争优的实效,收到显著成效,取得灾后重建阶段性胜利。
党组织成为灾后重建“桥头堡”
该镇党委坚持洪水退到哪里、灾后重建就及时推进哪里、党组织的作用就发挥到哪里,把灾后重建作为重要工作,摆上重要议程,力争把洪水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6月17日,洪水位刚退,镇党委组织农技、水利、制种公司,第一时间奔赴双鸣等重灾村开展救援工作。各村开展“紧跟党支部、帮助受灾户”的活动,做好受灾群众的安抚工作,参与发放救灾物资,服务帮助受灾群众,确保了灾后群众的生活稳定。处在大山谷里的双鸣村十组离村部近10公里远,是受灾最严重的地方,短期内无法恢复通电通路,为解决200多名灾民的吃饭,6月22日,在镇党委和双鸣村支部组织16名年青党员,在镇长王世刚的带领下,经9个小时艰难的跋涉,将一台柴油发电机、打米机和柴油送进到灾民手中。为搭建党组织服务群众的“连心桥”,该镇党委镇党政府开设救灾热线,配备专人值班,24小时回答群众咨询,积极联系协调,处理各种诉求,解决实际困难。针对农业受灾特别严重情况,及时下发技术资料,对不同作物、不同灾情进行分类指导。
党员干部成为灾后重建“领头羊”
按照“争做受灾群众贴心人、争当灾后重建主心骨”的要求,该镇党委要求乡镇领导与受灾村结对帮扶,坚守岗位,以身作则,充分发挥各级干部在灾后重建中的组织和引领作用,及时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工作。10名镇党领政导干部每人负责联系一个重灾村,带头示范,当好表率,组织镇民政、农业、水利、电力、司法所等有关部门,全力做好卫生防疫,公路抢修,治安维稳等灾后重建工作。目前,全体镇干部全部深入到驻点村,挨家挨户核实灾情。在此基础上,每人联系3—5名重灾帮户助他们尽快恢复生产。积极采取“制种损失晚季补,粮食损失经作补,稻田损失山上补,常规损失优质补”的四补措施,力争把洪灾造成的损失夺回来。镇党委组织隆平高科和湖北种业两家制种公司选派精干农技人员深入各村,指导农户对制种基地进行最大限度的抢救,及时调进晚季优质品种,有效地减少洪灾造成的损失。自受灾以来,镇干部坚持在田间地头指导农户对受淹农田及时做好洗苗、扶苗、排水工作。洪水过后,水稻病虫害防治更为重要,科技人员对重灾区农户进行宣传、培训,督促村民加打一次农药加强田间病虫害防治工作。目前,受灾农田16090亩采取各种措施进行初步恢复,已改种晚稻1206亩。
广大党员成为灾后重建“排头兵”。
为激励广大党员把灾后重建作为创先争优的实际行动,镇党委发出号召,动员全镇党1000多名党员在灾后重建中创先争优当表率,干事创业展风采。全镇广大共产党员立足岗位,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扎实的作风投入到灾后重建中。为了确保四个村3000亩农田灌溉,六王村党支部书记左国云作舍小家顾大家,将自家有挖土机从百里之外工地调回,经连续四天的施工,修筑了一个简易水坝和水渠,恢复灌溉。双龙这个重灾村,电杆大多被冲走,通电难度大,这时,党员站出来,硬靠肩抬架通杆,灾后仅用5天,电力恢复了。为尽快修通损毁自来水管道,大溪村党支部成员垫资6000多元,第一时间组织30多名党员, 50小时不间断作业,抢修好了740余米的自来水主管,保证了全村1100余人的饮水供应。武阳中心卫生院党员组成“党员卫生服务队”,开展洪灾后防疫防病工作,确保大灾过后无大疫。各党员农技人员及时进村入户,通过田间指导、发放资料等方式提供技术服务,对受灾农作物积极采取补救措施,对水淹绝收的农作物及时改种,力争“大灾之年不减产、重建之后可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