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的确是闻名于世。在学科奥赛上,中国是金牌‘常客’;但在另一项需要创新力的重大赛事———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上,中国却始终难以突破。这种赫赫有名的计算能力是如何来的?著名教育家、武汉大学前校长刘道玉说,奥赛强调解题思路和逻辑思维,这些可以通过老师的反复训练获得好成绩。换句话说,奥赛金牌可以通过高强度训练获得。而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需要创新,不是老师能训练出来的,而要通过日积月累地“超越自我”,在这样的比赛中,中国选手难以获得像奥赛那样辉煌的成绩。
出现这么极不协调的两个“世界第一”,其实是让我们中国人高兴不起来的!计算能力再超强,还不是得一块奖牌罢了?只会算来算去,不会发明创新,能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吗?个个读死书拿高分,成了书呆子,却不会动手动脚,也不想开拓创新,这样的接班人能推动社会前进么?看看我们的基础教育,至今还是停留在抄抄写写,反复无常地计算,试卷堆积如山,资料齐全。这种强化训练,学生只有计算特强了。
刘道玉拿世界上两个最重视家庭教育的国家———中国和以色列做了比较。以色列家长教育奉行“狮子育儿法”:让小狮子离开母亲,自己学会生存;中国的家庭教育则走向两个极端:要么娇宠,要么棒喝。结果是,以色列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有近10位,而中国却一个人也没有,“中国孩子的创造力被传统教育扼杀了”。为什么想象力被扼杀掉?是因为教育制度本身存在的缺陷,以及评价的不合理标准,以及积重难返的读书观念,让孩子们没有环境、条件、勇气去大胆想象。中国的人才选拔,就是一考定终身,什么品德、能力几乎无关轻重缓急。如此而已,教育怪胎就形成了。
想象力的伟大是我们人类能比其他物种更优秀的原因。因为有想象力,我们才能创造发明,发现新的事物定理。如果没有想象力我们人类将不会有任何发展与进步。爱因斯坦之所以发现相对论,就是因为他能够经常保持童真的想象力。牛顿能从苹果落地而想象到万有引力这一科学的重大发现都是因为有了想象力。想象力如此重要,中国的孩子们却是这么差,不能不让人心急如焚,不赶快培养就会误了中国的前程!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普通老百姓,已经有了共识:中国“一考定终身”的应试教育,严重束缚了学生,埋没了学生的潜力和创造性。教育改革应首先从高考制度下手。如果现阶段无法取消高考,至少可以采取“一年多考”的形式,同时将考试与录取分开。只有高考“指挥棒”变了,孩子的好奇心才能回来,想象力才能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