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党支书李浦生 “三心”换得村巨变
邵阳新闻在线讯 我们走进邵阳县岩口铺镇麦兰村,但见葱郁的青山,环绕的渠水,漂亮的楼房,把这个小村庄妆扮得世外桃源般秀丽。可5年前,这里走的烂泥路,喝的脏污水。而今,这里出门是水泥路,家家通了自来水,人均收入从2000年的不足500元提高到2009年的1510元,村民齐心协力投入新农村建设。问起这个巨变,麦兰村民都说,我们靠的是有一个齐心协力的好支部,是村党支部书记李浦生充分发挥热心兴办实事、真心为民服务、诚心致富乡亲,即“三心”换得村巨变,倾情为民助发展的战斗堡垒作用。
热心兴办实事
2002年,党支部换届中,德才兼备、乐为群众办实事的李浦生被党员和村民推上了村党支部书记的位置,此刻,临危受命的他立下誓言:一定要搞好支部建设,干,就要负责,就要多办实事,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
他上任后办的第一件事就是农村电网改造。当时农村用电极不规范,又是多级管理,用电价格每千瓦时高达1.76元。每当抗旱时节,农民用不起电,就用柴油机抽水,柴油灯照明,闹得山村昼夜不得安宁。于是,李浦生带领村支部一班人走村串户,宣讲农电整改的好处,又多次跑镇、县电力部门求资、立项,要求整改。项目批准后,又每家每户发动,亲自买材料、抬电杆、架电线,户均集资170元,党员、民兵200多人还人均义务投工5个。就这样,经过1个多月的艰苦奋战,全村270户农电全部实施了整改,电费降到了每千瓦时0.548元,仅这一项,全村每年少花电费上万元。村民笑逐颜开。
李浦生从那一张张笑脸上更感到肩上重担的份量。又马不停蹄,每年办一件实事:村里道路不通,乡亲们出售农产品、购买生产、生活资料都是肩挑马驮,于是就四处“化缘”,筹资10余万元,于2002年修通了全长6100米的村组公路,并在2005年进行了硬化,在全镇首批实现了村组公路网络化;2003年,又筹资4万元,建起2座小水塔,使过去一直喝泥浆水的乡亲们用上了清甜干净的自来水;2004年,抓住潭邵高速公路穿村而过的契机,争取资金10万元,进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新建电排3座,硬化水渠1500米,使村里新增旱涝保收农田300亩。
电灯亮了,道路通了,渠水流了,饮水清了,乡亲们笑了。
诚心致富乡亲
“农民富不富,关键在支部”。“农村经济强不强,功夫全在领头羊”。怎样带领群众致富,发展集体经济这个重大课题一直萦绕在村支部一班人的心里。于是,以李浦生为班长的村党支部因地制宜,因“农”就势,充分利用山多土质好的优势,打造特色产业,以开拓者的勇气,把突围奔小康和发展集体经济的重点定格在调整产业结构和村办工业上,提出了“以农稳村,以工强村,以商富村”的发展思路。并在支部大会上提议所有党员干部带头投身产业结构调整,做群众脱贫致富的带头人。在党员干部中开展了“五个一”活动,即:放好一塘鱼,养好一栏猪,种好一片地,开好一个店,办好一个厂的竞赛活动。村民李仕科见养猪业前景看好,并在邻村租赁了闲置多年的村农机厂,投入30万元建起了年产400头肥猪的养殖场,苦于无钱买饲料的关键时期,支部书记李蒲生了解情况后,主动为其担保贷款2万元,使李仕科解决了燃眉之急。如今,李仕科的养猪场规模越来越大,实现了年出栏商品猪1000头、纯收入超5万元的好效益。
李浦生选准种植中药材和优质水果、水稻这个突破口,并带头示范种植,产生了良好的带动和示范效应。到2004年 ,全村连片种植水果200亩、药材100亩、优质高产水稻500亩,形成较大产业规模,年产值达300万元。同时,村党支部一班人不放过每一次使村里发财的机会,潭邵高速公路工程建设打响时,他们组织村民办起了一个碎石场,成立了一个服务队,专为公路建设提供碎石和工程服务,年收入20多万元。2006年村党支部一班人又来了“灵感”,投资15万元,建起了一家年产值150万元的建材厂,30多名贫困家庭的富余劳力每年可在建材厂各获得5000~8000元的收入。现在村里的3家建材厂,年产值共达300万元,使沉睡千年的黄土变成了“黄金”。2009年,村民又筹资200万元,建起了年产值300万元的如意机械厂,使100多名富余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年均人平工资收入可达8000元。
真心为民服务
针对当地承负10个村、1万余亩稻田灌溉的双江水库水利设施日趋老化、防洪保安危害系数增大,库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很大威胁的现状,2005年,时任市、县人大代表的村支书李浦生及时向镇、县领导请求对水库进行技术鉴定,掌握第一手资料,并联名提出了《关于加强邵阳县双江水库大坝保安工程及其配套设施建设的建议》,引起了上级政府的高度重视,至2009年底,累计争取上级投入220万元,排除了水库“地雷”,保证了库区安全。为让乡亲们“既富口袋又富脑袋”,支部建起了村党员远程教育室和高规格的村活动中心,群众有了寻找致富信息,增长科技知识的有效载体。最近,村党支部又利用多种渠道,筹措资金15万元,并争取上级以奖代补资金30万元,将与花桥、梅冲等周边5个村相连的2.2公里联村公路进行硬化。
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麦兰村党支部独树一帜,在党员和村民中开展了“新农村如何搞,你我他来建言”——建设新农村,海选“金点子”活动,35名村民代表郑重地投下自己的一票,从村民提出的众多建设新农村“金点子”中,选定了搞好农产品加工、兴办村集体企业、发高效农业等,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并在“村务公开栏”上公布,让群众监督,共同参与。在新农村建设的巨大画卷中,留下前所未有的笔墨。《湖南日报》、《人民日报》等相继予以报道,受到干群好评。
热心兴办实事
2002年,党支部换届中,德才兼备、乐为群众办实事的李浦生被党员和村民推上了村党支部书记的位置,此刻,临危受命的他立下誓言:一定要搞好支部建设,干,就要负责,就要多办实事,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
他上任后办的第一件事就是农村电网改造。当时农村用电极不规范,又是多级管理,用电价格每千瓦时高达1.76元。每当抗旱时节,农民用不起电,就用柴油机抽水,柴油灯照明,闹得山村昼夜不得安宁。于是,李浦生带领村支部一班人走村串户,宣讲农电整改的好处,又多次跑镇、县电力部门求资、立项,要求整改。项目批准后,又每家每户发动,亲自买材料、抬电杆、架电线,户均集资170元,党员、民兵200多人还人均义务投工5个。就这样,经过1个多月的艰苦奋战,全村270户农电全部实施了整改,电费降到了每千瓦时0.548元,仅这一项,全村每年少花电费上万元。村民笑逐颜开。
李浦生从那一张张笑脸上更感到肩上重担的份量。又马不停蹄,每年办一件实事:村里道路不通,乡亲们出售农产品、购买生产、生活资料都是肩挑马驮,于是就四处“化缘”,筹资10余万元,于2002年修通了全长6100米的村组公路,并在2005年进行了硬化,在全镇首批实现了村组公路网络化;2003年,又筹资4万元,建起2座小水塔,使过去一直喝泥浆水的乡亲们用上了清甜干净的自来水;2004年,抓住潭邵高速公路穿村而过的契机,争取资金10万元,进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新建电排3座,硬化水渠1500米,使村里新增旱涝保收农田300亩。
电灯亮了,道路通了,渠水流了,饮水清了,乡亲们笑了。
诚心致富乡亲
“农民富不富,关键在支部”。“农村经济强不强,功夫全在领头羊”。怎样带领群众致富,发展集体经济这个重大课题一直萦绕在村支部一班人的心里。于是,以李浦生为班长的村党支部因地制宜,因“农”就势,充分利用山多土质好的优势,打造特色产业,以开拓者的勇气,把突围奔小康和发展集体经济的重点定格在调整产业结构和村办工业上,提出了“以农稳村,以工强村,以商富村”的发展思路。并在支部大会上提议所有党员干部带头投身产业结构调整,做群众脱贫致富的带头人。在党员干部中开展了“五个一”活动,即:放好一塘鱼,养好一栏猪,种好一片地,开好一个店,办好一个厂的竞赛活动。村民李仕科见养猪业前景看好,并在邻村租赁了闲置多年的村农机厂,投入30万元建起了年产400头肥猪的养殖场,苦于无钱买饲料的关键时期,支部书记李蒲生了解情况后,主动为其担保贷款2万元,使李仕科解决了燃眉之急。如今,李仕科的养猪场规模越来越大,实现了年出栏商品猪1000头、纯收入超5万元的好效益。
李浦生选准种植中药材和优质水果、水稻这个突破口,并带头示范种植,产生了良好的带动和示范效应。到2004年 ,全村连片种植水果200亩、药材100亩、优质高产水稻500亩,形成较大产业规模,年产值达300万元。同时,村党支部一班人不放过每一次使村里发财的机会,潭邵高速公路工程建设打响时,他们组织村民办起了一个碎石场,成立了一个服务队,专为公路建设提供碎石和工程服务,年收入20多万元。2006年村党支部一班人又来了“灵感”,投资15万元,建起了一家年产值150万元的建材厂,30多名贫困家庭的富余劳力每年可在建材厂各获得5000~8000元的收入。现在村里的3家建材厂,年产值共达300万元,使沉睡千年的黄土变成了“黄金”。2009年,村民又筹资200万元,建起了年产值300万元的如意机械厂,使100多名富余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年均人平工资收入可达8000元。
真心为民服务
针对当地承负10个村、1万余亩稻田灌溉的双江水库水利设施日趋老化、防洪保安危害系数增大,库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很大威胁的现状,2005年,时任市、县人大代表的村支书李浦生及时向镇、县领导请求对水库进行技术鉴定,掌握第一手资料,并联名提出了《关于加强邵阳县双江水库大坝保安工程及其配套设施建设的建议》,引起了上级政府的高度重视,至2009年底,累计争取上级投入220万元,排除了水库“地雷”,保证了库区安全。为让乡亲们“既富口袋又富脑袋”,支部建起了村党员远程教育室和高规格的村活动中心,群众有了寻找致富信息,增长科技知识的有效载体。最近,村党支部又利用多种渠道,筹措资金15万元,并争取上级以奖代补资金30万元,将与花桥、梅冲等周边5个村相连的2.2公里联村公路进行硬化。
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麦兰村党支部独树一帜,在党员和村民中开展了“新农村如何搞,你我他来建言”——建设新农村,海选“金点子”活动,35名村民代表郑重地投下自己的一票,从村民提出的众多建设新农村“金点子”中,选定了搞好农产品加工、兴办村集体企业、发高效农业等,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并在“村务公开栏”上公布,让群众监督,共同参与。在新农村建设的巨大画卷中,留下前所未有的笔墨。《湖南日报》、《人民日报》等相继予以报道,受到干群好评。
相关内容
//这里是相关稿件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