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新闻在线讯 在办公室遇到这样一幕:教师为着某个问题或某件事情,把学生叫来,要让学生说话:“你说啊,怎么不说话呢!”可是学生就是不说,像一个闷葫芦,就这么冷场着。如今的学生,怎么变得无话可说呢?
在上课时,不少老师也遇到过这种难堪的局面:当老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室里没有一个人举手。而在小学,特别是低年级,是不会这样冷场的,因为儿童大多有参与意识。于是,我在上课时就使用这种办法:你不说我就让你说,一个学生说一句话,说好了坐下去,没有说对不起——站一站。这种“强制”的方法当然使静寂的课堂热闹起来,然而“绑起来说”终究不是办法。我相信如今大多数老师用过这种“撬嘴巴”的方法。我还看到有的老师把它写成论文,作为“教学改革”成功经验向同行推介,不知是喜还是忧!
课堂本是求知的天地、学习的神殿、交流的平台,学生何以缄默不语?试着想,也可真让学生无话可说。我们教课文要想着高考,于是不得不服从教参,可以减低考试失分的风险。我们做练习要想着考分,所以对着标准答案按图索骥,确保学生答卷时万无一失。学生听老师的,老师听书本的,认识已有,思想现成,认知探究就显得无足轻重,还有什么可说呢!有的时候学生也会贸然说一说,如人物形象的不同解读,小说立意的不同诠释,艺术技巧的不同感悟……可是这边学生没有说完,那边学生不屑一顾,嗤之以鼻,发出“咿咿”的嘘叫声。如果自己不懂不说,还情有可原,可是不让人家说——唉,一些学生怎么会变得如此世俗和不厚道。
学生想不想说和怎样说,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的影响。教师自己不仅富有思想、善于言说,用积极的态度和很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影响学生,而且善于创设话语环境,营造平等尊重、思想丰富、充满激情的语言氛围,使学生深受感染,畅所欲言。可是,我们教育的言语环境不尽如人意。像那位“你说啊,怎么不说话呢”的老师,居高临下,审讯语气,这种态势让学生怎么说?更何况,学生还有不想说、不便说的权利。平时在办公室,听到班主任与学生没有说上两句话,就急着问“你懂吗?”“你知道错在哪里了吧?”并没有让学生有说话申辩的机会。有的教师做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把学生唤来办公室,一批又一批,一节课可以“做通”一大批,可是基本上是他自己说,从不听学生怎么说,学生还能说什么!
但是,学生总要说话,总要倾诉,总要表达,于是就到自修课上去说。在自修课,学生急着找同学说话,往往是一些无聊的话;就是交作业也要搭便说上两句闲话;有的同学借故上厕所,为的是与同学说说话。在中学,自修课是最难管理的。以至学校不得不安排老师坐班,维持纪律、陪读。想想现在的学生课业负担够重,有的学校周课时达到70节课,每周只有半天休息时间供学生洗洗衣服,购置生活用品,一个月只安排学生两天回家休息。有的家长说,哪有时间和子女说说话,周末看到子女不是拖着一身疲惫,就是背着一书包作业回来,只好“欲说还休”。有的农村家长外出打工,放假才能见上孩子一面;即使把电话打进学校,或者路过探望,只能拣要紧的话说——读书、读书,成绩、成绩!
读书当然重要,然而学生除了学习,该有理想、世界观、兴趣、情感、交往等多方面的需求。中学阶段是学生追求真善美的关键阶段,现在不给他们精神一个支撑,将来他们怎么站着做人。说,不仅是一种表达,而且是一种权利,是人类重要的生存能力之一。假如学生不会说,那还有什么希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