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宝庆时评
官员应该广开“网路”真诚地坐下来“对语"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邵阳新闻在线讯 如果说在网络时代以前,民意的上达渠道还不够通畅的话,那么,网络的产生,无疑在民间的声音和政府的姿态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仿佛在一夜之间,百姓学会了借助网络表达自己的心声、反映民间的不公和疾苦,也借此间接参与到政府的决策中来,从来没有什么时候像现在这样,百姓的内心话可以自由地宣泄出来。

 与此相对应的,是很多官员面对突如其来的来自网络的声音的失措,甚至有些官员提出了“防火防盗放网络”,视网民的声音如洪水猛兽,采取逃避或视而不见的态度;有的人粗暴对待来自网民的言论和质疑,一概斥之为“刁民”的奇谈怪论。

 9月29日,湖南省委书记在调研时针对这种现象,给出了一贴“良药”,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学会与网络打交道,对待网络事件,要将快速反应作为第一要求,第一时间捕捉信息,第一时间站出来说话,既要上网看又要上网说,既不能失语又不能妄语,既需要快速又需要准确。”在他看来,“网络既是舆论场、传播器,也是双刃剑,在促进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发展的同时,也对宣传工作、政府公信力带来新的挑战”。

 作为一方大员,周强书记显然不是坐而论道,就其本人,是非常重视网络的作用的,他不止一次接受网站的采访,在网站与网民互动,并撰文畅谈“网络问政”的四点认识,他在言语之中流露出对网络舆情的理解和关怀,“广大人民群众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所思、所盼,尽管有时言辞尖锐、观点犀利,但对于我们掌握实情、及时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改进工作作风具有重要作用。”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如今,随着民主程度的加大,随着人民法制意识的增强,发民生之苦、抒民间之意已经成为普遍的道德诉求和对公平、公正的追求。

 不可否认,在一些网民的言论中,难免鱼目混杂泥沙俱下,也难免会有过激的论调和以偏概全的观点,这就需要各级官员们冷静客观地加以分析和辨别,从网络上得知信息,去实践中加以核实,去粗存精、去伪存真,而不是粗暴对待,更不能漠视,妄语和失语都是对民声的漠视,而民声的背后,就是民生。

 几千年前的官员子产,尚且不毁乡校,因为他知道,尽管百姓在乡校中对时政的议论难免良莠不齐,但毕竟是百姓阐述自己观点的一个场所和渠道,为政者只要加以收集,加以引导,真正解决民声背后蕴藏的民生问题,疏而不堵,不但不会民怨沸腾,反而会帮助执政者修正自己的执政理念。封建时代的官员都能如此,现如今民主法治时代的官员更应该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和气魄。

 周恩来曾经说过,“让人说话,天不会塌下来”,这不仅是一种胸襟,更是一种自信。当群众畅所欲言后,我们更需要认真倾听,更需要用心回答,更需要举一反三地破解民生难题。

 不久前,宣城市一位市民对市长参加某企业的剪彩仪式提出质疑,认为市长有更多更重要的事做,没有必要参加的庆典。宣城市市长虞爱华每天都关注当地市民论坛,看到网民的质疑后,立刻实名进行回帖,阐述了企业对拉动当地经济的作用,也诚恳地袒露了发展宣城经济的决心和殷切。市长的帖子立刻引起网民热烈的反响,很多市民由此展开了对加快宣城发展的“民间高峰论坛”,纷纷踊跃献计献策。

 从质疑道理解,再到参与,这就源于虞爱华市长所说的,市长面对网民的言论没有“失语”,也没有“妄语”,而是真诚地坐下来“对语”,既引导了舆情,又化解了疑问,一把“双刃剑”由此变成了破解民生问题的“手术刀”。

 众口一词不是民主,万马齐喑更是民主的悲哀。我们欣喜地看到,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员都逐渐开始重视网络的作用,注重借助网络了解民间真实的声音,我们在欢呼的同时,也真诚地希望官员们能像周强书记和爱华市长那样,对网民的声音多一些理解,多一份真切,多一种善待。

作者:刘纪新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