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新闻在线讯(通讯员 刘纪新)昨日起,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入户登记正式启动。在短短10天的时间里,全国600多万普查人员,将深入4亿多户家庭,对13多亿人口进行调查。不过,与官方的强势宣传形成对比的是,公众对这项和平时期最大的社会总动员却难言热情。正因为如此,如何防止普查对象不配合成为普查工作的一个重点。
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日前在动员会议上强调,普查对象要按时如实提供普查所需资料,不得拒绝或者阻碍入户登记工作。有地方甚至传出民警将协助普查员入户。
公众的配合度自然是人口普查面临的最大考验,但由此促生的应对措施却有违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公众不愿意配合,实则因为对人口普查的由来与目标知之甚少。虽然从9月底开始,全国各地就已启动相应的政策宣传活动,但公众对人口普查查什么,为什么而查,它会带来哪些好的或者坏的现实影响,仍然没有形成一个巩固的认识。
由此,公众基于常理的恶意想象开始弥漫,有市民担心人口普查泄露个人信息,特别是超生户担心人口普查会成为政府“秋后算账”的依据,而更为普遍的情况是,大多数人根本不会感觉到,这项规模宏大的社会总动员会与自己有什么切身关系。
总体而言,公众对这项由官方主导的社会动员,不仅没有感受到应有的公益性与服务性,反而预感到一些可能造成的伤害,毫无疑问,这才是所有问题的根源。官方此刻没有试图用诚意说服公众消除疑虑,仍然一味地强调公众有配合政府工作的义务,甚至考虑到使用警力这样的强制性方式,这不仅无益于问题的解决,反而只会徒增公众对人口普查的恶感。
到人口普查的政策本源上来就会发现,人口普查并非我国独有,它诞生于美国并在很多现代化国家普遍适用,这项统计工作的出现一方面当然是为政府掌握国民基本信息提供便利,但更为重要的是政府必须依靠这种便利制定更为专业的公共政策,从而为公民提供更为细致而周到的公共服务。
这一点,就是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司司长冯乃林也不得不承认,他在接受采访时就举例说,通过人口普查获得的分小区域分年龄的人口数,可以告诉我们在一个地区有多少孩子需要上学,有多少老人需要照顾,政府可以根据这些数据提供更精准的公共服务……
这就是说,人口普查获取的各类信息最终的受益者是每一个参与普查的公民个体,从这个意义上讲,人口普查是再好不过的便民之举,它理应受到公众的拥戴。但是,相关部门在实际的宣传过程中,却没有在这方面表达出足够的诚意,反而在阐释公众权利与义务的时候偏废太多。这或可说明相关部门在人口普查的政策目标上存在暧昧不清的地方,究竟是“便己”优先,还是“便民”优先,对公众恐怕不便言说。
事实上,为了更好地规范人口普查工作,国务院已专门颁布《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并于今年6月1日起实施。该条例对人口普查的目的进行了严格规定,人口普查获取的资料只能严格限定于人口普查本身的目的,不得作为对普查对象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依据。这就是说,在这个问题上,政府不应再有丝毫的含糊。
当然,人口普查既然被称之为和平时期最大的社会总动员,那么有关它的所有疑虑和抗拒心理,势必无法避免。政府该做的,不是与之刚性地碰撞,而是尝试从自身开始改变,通过努力,让公众感知到人口普查与自己的切身福祉有关系。而心存疑虑者而言,这也是唯一的可说服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