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政
市委书记童名谦到大屋瑶族乡栗树村扶贫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耸翠挺拔的群山可以作证,盘旋山间的水泥路可以作证,朴实厚重的民心可以作证:洞口县大屋瑶族乡栗树村确实变了,开始摆脱贫穷,驶向富裕之路。
    今年2月16日,正月十四,山岭上的残雪尚未完全消融,春寒料峭。当市委书记童名谦带着工作人员,刚刚驶入栗树村的进村公路时,附近的村民闻讯赶来。他们打出欢迎的横幅,燃放喜庆的鞭炮,用热烈而隆重的方式,真诚地欢迎山外的亲人。

    扶贫——就是要到最贫困的地方去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栗树村的村民永远不会忘记那个雨天——2009年5月6日,雨越下越大,丝毫没有停歇的意思。一辆汽车顶风冒雨,沿着蜿蜒崎岖的山间小路缓慢前行,经过三个多小时的颠簸,童名谦第一次来到了栗树村。
    “炒菜烧干锅,生病慢慢拖,上坡打赤脚,晚上顺墙摸。”这首辛酸的顺口溜,就是栗树村昔日真实的写照。栗树村地处雪峰山腹地,平均海拔700米, 从山门镇盘旋进山有24公里山路。该村共5个村民小组,121户,408人,其中瑶族398人,占全村人口97.5%。村里无水库、水塘、水井,人畜饮水和农业灌溉全靠季节性山沟小溪引灌。村内只有一条泥巴路,没有学校、卫生室和其他文体设施。村集体经济为零,村民的经济来源主要是楠竹和杉树,属于典型的“边远少穷”山村,2008年人均年收入不到500元。市扶贫办的负责同志说,栗树村的扶贫任务在全市是最艰巨的。
    栗树村的贫困现状引起了上级领导的高度重视,2009年,在市建设扶贫领导小组安排市级领导的挂点联系村时,市委书记童名谦主动将栗树村确定为自己的联系点,市国土局也主动请缨为联村帮扶单位。
    “我们要带着感情到最贫困、最落后的地方去扶贫,更要带着对民族地区的感情帮助他们解决最需要解决的各种实际问题。”童名谦深情地说:“群众的困难,就是我们的困难,让群众脱贫致富,就是我们最大的职责。”
    当天,童名谦召集乡村干部和群众代表,在村支书家木板房二楼临时搭建的简易会议室里座谈“问计”,共商脱贫致富之路。听过大家的发言后,童名谦扳着手指,与群众们仔细算帐:“原来每根楠竹只能卖6元钱,如果修好通村公路,就可增加到12元左右,全村仅4000亩楠竹这一项,就可实现收入翻番。而楠竹低改后每亩又可增收1000余元,再加上加工增值,发展前景很可观!”
    通过算帐,瑶族同胞们的心里亮堂了。村主任丁香成激动地说:“做梦也没想到啊,市委书记会到这个山旮旯里来帮我们。真是每一句话都说到我们心窝里,每一件事都帮到我们心坎上!”话一说完,他就紧紧握住童名谦的双手,两行热泪夺眶而出……
    通过充分的调研,童名谦提出栗树村的扶贫要抓住公路改造和发展楠竹产业这两个重点,提出了“基础先行、产业支撑、民生为本、党建保障”的建设扶贫工作思路,要求工作组人员进百家门、知百家事、帮百家忙、交百家友,突出抓好基础扶贫、产业扶贫、建整扶贫和民生工程。

    扶贫——就是要解决群众最盼望的事情

    真情办实事,真心办好事,真正办难事。针对栗树村行路难、喝水难、用电难、增收难的实际,童名谦带领扶贫工作组制定了符合实际的建设扶贫两年规划,把村民最关心的修路、引水、通电等亟需解决的问题作为扶贫工作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栗树村原有的碎石马路坡陡弯多,坑坑洼洼,平均宽度不足3米,路况极差。车辆通行难,困住了当地村民发家致富的路。村支书张华平表达了村民心里的痛楚:“要脱贫致富,修好公路是第一件大事。以前我们走的是烂泥路,不少楠竹运不出去,烂在山里,心里痛呀!”童名谦要求工作组先从修路开始,打破全村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
    然而要修好这条长达14.5公里的山路又谈何容易,材料需要从洞口县城翻山越岭才能运进来,预算资金需要450多万元,工程量之大,资金筹措之难可想而知。童名谦说,修好这条路,可造福沿线5个村,辐射3000多人,能让大屋乡一半以上的瑶族同胞受益,就是最大的困难也要克服。工作组带着瑶族同胞的迫切期盼,带着童名谦的明确指示,主动向有关部门汇报,得到大力支持。附近村民也积极配合,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经过半年多的艰苦奋斗,终于在2009年12月底竣工。通车剪彩那天,沿途5个村的村民敲锣打鼓、奔走相告,像过年一样燃放鞭炮,聚在一起给童名谦和工作组写感谢信,表达心中的喜悦之情。
    2010年建设扶贫工作组又组织村民筹资10余万元,将余下的4公里林道进行拉通,使栗树村组组通公路,附近的其他5个村也都通上了水泥路,真正做到了“推进一村,带动一片”。 打工返乡的村民们赞叹说:“以前外出打工是走路到山门镇才坐上汽车的,如今盘山水泥路都通到了家门口,想不到短短两年时间,家乡的发展会这么大。”
    “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路通了,喝水难成了当务之急。栗树村村民平时喝的是山里的积水,干旱时就需到1公里外的沟渠里手提肩挑。为彻底解决村民“饮水难”、“用电难”等一系列问题,童名谦于2010年2月20日,即大年的初七和新年上班的第一天,来到栗树村,带领工作队员翻山越岭,和村组干部一道寻找水源,调查论证。经过规划设计,勘查立项,争取到资金16万多元,修建了6个蓄水池,使栗树村每家每户都喝上了清澈可口的自来水。同时,修建了村民活动场所,进行了农网改造。

    扶贫——就是要帮助群众走上致富之路

    童名谦一再强调,“输血”更要“造血”,扶贫一定要突出产业扶贫,帮助群众真正走上致富之路。工作组于是积极帮助村民培育和发展产业,把增加村民收入作为扶贫的重点,不断增强发展后劲。
    栗树村有竹林4000亩,人均约10亩,是最大的资源,工作组就在“山”上做文章,鼓励村民对楠竹实施低改和成品加工。截至目前,已组织实施楠竹低改3000多亩,既让村民获得了劳务报酬,又提高了楠竹的产量。低改后的楠竹长粗了,长直了,每根可多卖2—3元,光这一项,人均就增收300元。童名谦和建设扶贫工作组还引导当地村民因地制宜发展种养业,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对种养大户给予技术上的引导和资金上的扶持。目前已培养养殖专业户6家。同时,按照“标准化生产、市场化运作、产业化经营”的原则,在该村海拔800—1450米的地方发展种植金银花,现已种植100多亩。
    2011年2月16日,怀着对瑶族同胞的牵挂,童名谦又来到栗树村。一下车,他就直奔楠竹低改基地,了解楠竹生长和销售情况。村支书张华平高兴地说,自从通上了水泥路,村里的深山老林变成了绿色银行,经常有山外的老板上门来收购树木和楠竹,竹子的价格涨了五成,现在是12元钱一根。村民们有了一些闲余资金后,纷纷从事生猪、黄牛、山羊、金银花、竹木加工等产业,人平村民收入已由2008年的不足500元增长到1300元。
    产业扶贫还惠及了周边的几个村,为村民增收提供了一条见效快的好路子。一户村民在自家的新居贴着这样一幅对联,表达了瑶族同胞的深深感激,上联为“修公路建桥涵愚公移山梦想成真建设扶贫千秋颂”,下联为“拔穷根摘穷帽幸福生活指日可待永世难忘共产党”,横批为“建设扶贫好”。
    在认真听取了工作组的汇报和瑶族同胞的发言后,童名谦欣慰地说,这次上瑶山,发觉栗树村的基础设施变化很大,产业建设成效很好,村民们脸上喜洋洋,生活步步高。这凝聚了扶贫工作组和各相关部门的心血和汗水,也集结了广大村民的辛勤努力。他强调,两年的扶贫任务即将完成,但对贫困地区的帮扶工作仍将继续,下一步要高标准、高质量的完成农网改造,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将优势资源转化为优势产业,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步伐。
   即将离开时,童名谦回望栗树村,只见群山如黛,一根根碗口粗的竹子密密麻麻,一群群牛羊长势喜人,一座座漂亮的楼房相继建成,一张张笑脸处处绽放……

作者:廖小祥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