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于1985年的刘贤,老家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流市山围镇李村,父亲早逝。2007年,刘贤从云南民族大学经济学专业本科毕业,次年她在一家知名股份制商业银行云南分行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月薪有多时有五六千元。就在同学们羡慕不已时,刘贤却于2009年毅然辞掉工作回到北流老家,与男友一起种植马铃薯。这一新鲜事在北流市引起了不少人的好奇和议论。(新华网3月4日报道)
大学生回家种马铃薯,的确是件新鲜事,不引起轰动才怪。刘贤好不容易大学毕业了,找到了称心的工作,却放弃城市生活,毅然决然地往农村老家跑,选择的还是大家不愿意耕作的马铃薯。这是演的哪出戏?
大智若愚。刘贤的选择,是让人心旷神怡的科学选择,是大有作为的选择。刘贤介绍,这300亩土地实际上是见缝插针“抢”种的。原来,按照李村农民的种地习惯,两季水稻收割后,土地就基本闲置,少数农户会种些青菜自家吃,直到第二年3月再种植早稻。眼看着大片冬闲田,刘贤和梁绍洪就挨家挨户求人家把闲田让给他们种植马铃薯,而绝不耽误人家来年种植水稻。就这样,“免费”的300亩连片土地就到手了。
由于刘贤学习掌握了农业种植的科学知识,在生产管理上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刘贤说, 今年亩产保守估计也在2000公斤左右,而最新消息称,今春新马铃薯地头收购价可能达到每公斤1.6元左右,而不少商贩已经进村打听,看来销售问题不大了。“除去每亩大概1600元的成本,总的纯收入约有四五十万元。”村委会主任蒋志彬大致算了算,末了连连摇头说:“真厉害!"”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要实现农业现代化,急需一大批农业科技人才去投身研究,攻克农业发展难关。如今,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已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温饱问题解决以后,人们对食物的质量、营养、档次等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今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要由市场来决定产量,由多样化、优质化的需求来决定品种的结构和质量。如果不能适应这种阶段性变化,就会出现增产不一定增效,丰收不一定增收的情况。所以,党中央国务院为农村工作指明了正确的思路:把经济增长切实转到以质量、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开拓新领域,为农民收入增长开辟新来源,使农业和农村经济继续保持旺盛的活力。
世界日渐迈向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就是将知识汇入生产之中,成为最关键、最核心的生产要素,使得现代生产力由过去那种由简单的生产资料、生产对象、生产者组成的方式,发展到由劳动资料实体性要素、科学管理和科学组织连接性要素、以高科技为核心的渗透性要素组成的复杂系统。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农村这个广阔天地非常需要科技人才来“上山下乡”,农科大学生拥有农学专业的知识才华,如果审时度势地选择用武之地,那么农村当是你们奉献科技知识的黄金宝地,你们就会成为农业发展的闪亮之星。目前,我国农业科技人员在人口中的比例仅为万分之一。农业要调整思路、调整种、植、养结构,不能盲目而干,需要加大科研力度,研究市场、研究生产与加工,才能找准方向,才能收到成效。因而,农科类大学生选择农村,一定大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