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了3天农活,起了两个血泡,学会了一门技术,值!”4月9日上午,正在衡山县店门镇白泥村农民邓三元田地里干农活的衡阳市委党校中青班学员、石鼓区公安分局副局长汪端阳,说起3天劳动学会了种西瓜,非常兴奋和激动。同他一起来到白泥村当“学生”的,还有来自全市各机关单位和县市区的46名中青班学员。从4月6日起,他们将在这里接受为期一个月的劳动课培训。据了解,党校开设“劳动课”,这在全国党校中尚属首次。(湖南日报4月9日报道)
衡阳市委党校将中青班学员带到广阔农村去,到田间地头去参加实践劳动,真的是耳目一新!开创了全国先河,让人不能不拍手称快。这种教学确实是改革创新,目的意义非常重要。可以在后备干部中灌输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崇高理想。可以防止一些党员干部脱离实际、脱离群众、脱离劳动等“机关作风病”,与群众保持紧密联系。“到这里来参加劳动,让我们既感受到了劳动的艰辛,又体会到了当农民的不易;既锻炼了身体,又与农民交上了朋友,同时也提高了我们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和能力。”中青班学员、衡山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廖建萍深有感触地说。
衡阳市委学校开辟的“劳动课”是实打实的劳动教育,不是走马观花。衡阳市委规定,从今年开始,市、县党校要加强干部的劳动观念教育和劳动技能培训,干部在党校学习期间,要安排三分之一的时间参加劳动,三分之一的时间学习理论,三分之一的时间开展社会调查。学员们自带经费,自带铺盖、自带资料、自带工具,与该村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学校上午邀请当地村干部和有经验的农民为学员上劳动理论课,下午则组织学员帮助农民干农活,晚上分成8个小组走组入户,宣传党的政策法规,了解农民群众的所急、所需、所盼。
党校学员一般是年轻有为的后备干部,是比较可靠的接班人。如何打造好这些后备力量,衡阳市委党校可谓找到了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农村生活最能磨砺人才,最能发现优秀人才!不经一番风雨苦,哪来梅花扑鼻香。农村稳定、农业发展、农民致富这“三农”不解决,中国的小康水平就是一句空话。只有培养亲近农村、热爱农村、关心农业、发展农业、帮助农民、带领农民的好干部队伍,新农村建设才能如期成功。
让中青年干部多到农村参加生产劳动,与农民同吃同住,是廉政建设的好形式。有些领导到了农村入了农家,害怕端农民朋友的碗筷、杯子,不愿意在农民朋友住宿,嫌弃不卫生不干净。这种思想和行为的根源是什么?没有艰苦朴素的精神,脱离了群众,只图个人享受,不问群众疾苦。这种现象不治理整顿,必然导致作风腐败,危害党和国家和生存,破坏人民的幸福生活。
农村劳动是行之有效的教育课堂。过去时,我们读书参加了不少的生产劳动,至今还受益匪浅。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对于中青年领导干部的劳动教育,更加重要。不能培养只说不干的“风流倜傥”的人物,而是要塑造脚踏地以身作则的“实干家”。农村干部就是要经常地深入田间地头,要做给农民看。因而,衡阳市委党校率先实行的田间地头教学法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