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县西渡镇小学四年级学生小旭(化名)在家中偷拿了两百多元钱买玩具,被发现后,父亲要求他近几天不要上学,好好反省,结果他在父亲的宿舍里上吊自尽。(3月19日《三湘都市报》)
3月18日,梁平县仁贤中学初二一班的班长、15岁少女小燕(化名),挨了妈妈骂后,服农药自杀身亡。(4月8日《重庆商报》)
小旭和小燕的死,无不令人哀伤、叹惜,两个花蕾就这样凋零了。这两个花季少年离去的背后,带给我们的是沉重的思考:家长应如何教育孩子?
小燕曾说,妈妈对她动辄大声责骂,骂得很难听,并且经常不顾场合,让她感到很难承受。因此,家长批评孩子要注意方式方法。
不要经常责骂孩子,批评时要心平气和。不是非批评不可,尽量不批评,过多过滥的批评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形成自卑心理。当孩子犯了错误不得不批评时,一定要心平气和,不要粗声粗气,要考虑孩子的承受能力;更不能打或关孩子“禁闭”,以免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而出现不良后果。
批评孩子要注意场合。最好采取单独谈心的方式,不要在人多的场合进行,更不能在背地里说孩子的不是,以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批评孩子应就事论事,不要翻老账,最好采取“一错一纠”,就事论事。这样,孩子才知道错在哪里,才易于改正。
批评孩子时应允许孩子作出解释。如果孩子觉得批评不符合事实,或者是误会,那么应允许孩子作出解释。让孩子虚假地表示接受批评而心里大感委屈,不仅于事无补,而且可能引发种种心理弊端。
及时做好善后工作。家长批评孩子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孩子心理上的不快,因此,家长应在孩子被批评后及时做好善后工作。首先要让孩子明白家长的批评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要孩子“善待”批评,让其感觉到批评与表扬一样,都是对自己的关爱。其次肯定孩子的长处,给孩子前进的动力,让孩子明白自己还是可塑之才,并非“朽木不可雕也”。然后帮助孩子找出犯错误的原因,并帮助其克服不足之处,让其轻装前行。
除了注意批评的方式方法外,平时还应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
任何人在成长的道路上不会“一帆风顺”,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为了培养孩子的“耐挫”能力,那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意识地设置一点“绊脚石”,让孩子受点“苦”,受点“累”,受点挫折,尝试一点点生活的“磨难”,是很有必要的。
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就是给予孩子“摔跤”的机会,教会孩子“爬起”的方法。
家长不要剥夺孩子“摔跤”的权利,应该给予孩子“摔跤”的机会。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孩子不遭受“风雨”,自然抵挡不了“风雨”,也承受不了“风雨”,更见不到“彩虹”。所以,孩子自己能做的事尽量让其自己做,家长少代劳,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其次,让孩子学会“等待”,家长不要轻易满足孩子的要求,让孩子明白,成功要慢慢来,并且要经过努力才行;第三,不能太多太滥地表扬孩子,也不要过度赞扬孩子,赏识教育固然重要,但孩子听多了表扬就难以接受批评,难以承受失败,或者容不得别人比自己强,这样容易养成孩子骄横的性格,等等。
但是当孩子“摔跤”后,家长不要一味指责、抱怨,也不要急于伸手去“扶”,而是要教育孩子乐观地面对挫折,向孩子讲述一些名人或成功人士在挫折中成长并获得成功的事例,让孩子以他们为榜样,不畏挫折,自己想办法“爬起来”。当孩子自己“爬起来”时,家长应鼓励、肯定,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如果孩子经过努力仍“爬不起”,家长应给予适当的安慰,并提供一定的帮助,让孩子“爬起来”,否则,孩子会过分紧张,影响身心健康。只有这样,孩子以后在遭遇挫折时,才能泰然处之,永远乐观。当然,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必须注意适度和适量,过度、过量的挫折感会损伤孩子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使孩子产生严重的恐惧感,最后丧失兴趣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