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西城区检察院近日调研发现,贪污犯罪“35岁现象”近年增多,甚至超过“59岁现象”。最近6年,该院反贪局共立案受理35岁以下职务犯罪案件18件22人,占案总数的12%。调研显示,22人中,大多是新任的部门领导,其中只有1名处级干部,其余都是处级以下,涉案金额在百万元以上的大案、特大案占83%。国有企事业单位属于“重灾区”,共查处10件12人,占案件总数的一半。针对“35岁现象”,一名贪污犯这样解释原因。科长算什么?在公务员序列中什么都不是!如果在35岁之前不能获得一个处级以上有实权的领导职务,那就是表明从政失败,只能转而利用手中权利攫取个人利益。综合《人民日报》《北京日报》4月15日。
按现在中国人的平均寿命在75岁,35岁差不多是平均寿岁的一半,倘若这些人均是大专以上文化,工作时间大都是十年多一点。35岁的年龄段,是一个人开始趋向成熟,也是人生的“黄金段”,是人精力最充沛、最旺盛的时候。在这样的年龄就沦为腐败分子,受到查处被判刑,也可以说他基本上已断送了自己的政治生命,说严重一点是人生的悲剧,说轻一点是最大的不幸。“35岁”这种“滑铁轮”现象,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教育机制缺位。从现在情况看,35岁的腐败主体绝大部分是通过高等学府毕业后才参加工作的,工龄在10年左右,其余时间都是在学校渡过的,在校期间,只埋头钻研书本知识,忽视了政治学习,忽视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步入工作岗位后,同样忽视法律知识、党政纪条规的学习,以致造成思想信念伦理道德滑坡,名誉地位、金钱、物资的欲望占上峰,形成了腐败。
二是各种环境的影响。(1)家庭环境的影响。现实中有的学生,家有当官的父母,经常经历着父母受礼、受贿的情景,特别是传统佳节或红白大事更是门庭若市,家中缺什么,人家送什么,当今兴什么,人家送什么,生活极其富足,腐败在这些幼小的心魂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无怪呼,有的老师问学生长大以后要做什么?有的学生回答,要做贪官。(2)学校环境的影响。当今无论是名牌的小学、中学、还是名牌大学,只要是老子有钱,想到哪里读书就去哪里读书,在学校,老师对他们也是厚爱有加,高看一筹,部分人这种优越感也带到了工作岗位。(3)社会环境的影响。时下少数地区、少数部门、少数单位腐败现象仍继续蔓延,特别是当官者腐败概率、机会比一般百姓要高得多,当官者与平民百姓收入存在着明显悬殊差异,向上爬是年龄轻者梦寐以求的事,但因庙小“和尚”多,许多“和尚”不能“坐堂”便在思想上滑坡。
三是选拔任用是个“坎”。而今组织部门已把35岁以下,作为选拔推荐年轻官员的一个“坎”。特别是当今人才济济,特别是大中城市及厅(局)级单位的“35”岁左右的人深知,如果在35岁以下年龄段没有升到有实权处级岗位,在人仕途上有多大造化就非常难,便产生官场上“失败”经济上“补尝”的心里,大捞一把的思想犹然产生。
四是放松要求与监管。中央提出对干部的“四化”要求后,很长一段时期,对年轻干部实行“扶上马”、送一程的方针,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大量的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后,对年轻干部送一程以及对他们的监管就逐渐淡化,不少地方忽视了对他们的后继管理,更谈不上“管全程”,致使35岁左右的年轻干部忘乎所以,成为金钱的奴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