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是老师与家长、学生沟通重要方式的传统登门家访,在电子时代已渐行渐远。记者18日从湖北省教育厅获悉,为了让家校沟通这座“心桥”延续,湖北将在全省中小学开展“课外访万家”活动,将家访制度化。湖北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表示,开展“课外访万家”活动,旨在增进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教师与家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理解,增强老师的育人意识、责任意识。(新华网6月19日报道)
教师家访,本来是一件大好事,对于教书育人有促进作用,特别是对于个别暂时落后的学生的转化和进步,更有意义。但是,由于通讯事业的快速发展,许多应该是家访的问题,都被电话、电脑代替了。有些通讯商,摸准了“脉搏”,开辟了“家校通”,学校或者老师有什么事情,就发短消息给家长,省去了跑腿的辛劳。这种方法让由来已久的家访越来越少,不少家长是难得见到老师的芳容。除非是孩子惹事了,老师“指令”家长到学校,才能认识老师的“庐山真面目”。到了这样后悔莫及的地步,家长不竟感叹,老师为什么不能早日告诉家长?如果说老师家访,就不会出现这种麻烦了……
让人欣喜的是,湖北省教育厅如今来个硬性规定,中小学教师要全员定期家访,覆盖到全省800余万中小学生家庭。每学期,对每个学生家庭要实地走访一次。在家访的过程中,教师们必须坚持“六不准”:不准要求家长安排车辆接送,不准借家访名义向家长提出任何私人要求,不准收受家长馈赠的钱、物,不准接受家长的吃请和报销开支,不准参与家长组织的娱乐消费活动,不准利用知悉或者掌握的招考等教育信息向家长谋取利益或以家访名义进行有偿家教。
家访的确能实现家校之间的良好沟通,达到共同教育之目的。然而,要让家访工作真正起到应有尽有的作用,还要廉洁先行。众所周知,领导干部下基层访民情,倡导真心实意,不扰民不索取。对于人民教师来说,也不例外。老师家访,是我们的本职工作,将每一个学生教育成人成材,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所赋予的天职使命,绝对不能借故收受礼物。当今社会为什么存在着不少的针对教师的非议,就是因为部分教师的以教谋财的问题,教育腐败是不容小视的,如果说教育出现了问题,就是一个祸害全局的大问题。因而,老师响应家访号召,做好家访工作,务必要一身正气,两袖清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