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审计署公布去年“三公经费”预决算和今年“三公经费”预算情况。数据显示,去年决算数为2488.79万元,其中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1229.65万元,平均每辆车运行维护费用5.41万元。审计署表示,此次公布的数据,反映了审计署(含署本级、18个派出机构和7个直属事业单位)所有因公出国(境)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和公务接待费的财政拨款支出情况。(《新京报》7月12日报道)
在公布的各项数据中,审计署做了比较详细的说明。这也是迄今为止中央单位中公布“三公经费”最详细的部门。如因公出国的公开,审计署表示,按照国务院主管部门批准的因公出国(境)计划,去年全年安排因公出国(境)团组69个、368人次。其中,部级领导参加世界审计组织、亚洲审计组织以及联合国审计、访问外国审计机关10个团组、60人次;司局级、处级及以下审计人员与外国审计机关同职级人员开展双边交流、参加世界审计组织、亚洲审计组织以及其他国家审计机关组织的国际研讨会和培训班等59个团组、308人次。
“三公经费”的公开,无疑是让人民群众刮目相看的。特别是专门负责审计工作的审计署带头公示,并且公开得有板有眼,数字具体化,来龙去脉都清清楚楚,让人耳目一新。但是,年年喊公开,“三公经费”并没有减少,反而增加,让人顿感惊讶?这种公开是否作秀?这公开了的数字完全是真实性的吗,除去了水份没有?如平均每辆车的运行维护费用包括了司机的工资和补助吗?
我们身边的有小轿车的同事说,他们的车只在县城里转一转,开的里程少,一个月要用1000多元,如果说加上工资,也有好几万元了。到一个单位随便问一问,公车的维护费用可能都是一笔不少的数目,只看单位是如何公布的了?若是想把数字说小一点,就可以将如司机工资、加班补助、过路费、修理费、燃油费一些项目不作统计罢了。
“三公经费”是加重国家财政预算加重人民负担的拦路虎,更是领导干部腐败的催化剂。用公家的钱不心痛,吃公家的东西胃口大,玩公家的旅游个个乐。据说光是大吃大喝,全国的公费就是3000多亿。震惊中外的中国石化“天价酒事件”,“卢湾红十字会高额餐饮费”事件,是相当典型的公款消费。4月25日下午,中国石化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天价酒”事件调查结果,决定免去鲁广余广东石油分公司总经理职务并降职使用,并对其进行经济处罚,对已消费的13.11万元红酒费用,由其个人承担。经过调查,鲁广余2010年9月私自安排下属从贵州茅台购进茅台酒480瓶,货款95.83万元。其中单价579元的360瓶,2999元的60瓶,6999元的30瓶,11999元的30瓶。从珠海某贸易公司购进红酒696瓶,货款63.07万元。目前,茅台已卖掉450瓶,红酒用于招待消费了613瓶,消费的红酒共计13.11万元,由其个人承担。
“三公经费”从上到下都是要求公开的,职工代表大会也在开会时监督的,要举手表决通过的。但在平时的公款消费时,单位负责人执行力度不大,有些公款消费移花接木,在小金库里报销了。有些领导经常把活动和会议移到“现场”,让公款消费在其它部门报销了,或者在下属单位报销了,或者让有求于单位的单位和个人“请客”了,说土一点是被利用了。
“三公经费”公开了当然好,但又有谁去一丝不苟地审计了这些公开了的数字?我以为,“三公经费”到底控制得如何?还是让老百姓看得见的现象为证好。如果说宾馆面前没有长龙字的单位车辆,领导干部不是餐餐往宾馆跑,娱乐场所里没有公字号,岂不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