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信奉“科举跃龙门,寒门出贵子”,可如今,读书难跃龙门,寒门难出贵子。何也?
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和教育机会不均等,加速了知识的贫富分化。当城市加大幼儿园投入的时候,很多农村的幼儿教育还是空白;当城市两三岁的孩子能唱歌、跳舞、弹琴、背唐诗时,农村孩子还只会拽住妈妈的衣襟哭闹;当城市孩子在少年宫制造航模时,农村同龄的孩子还只会折纸飞机。“起跑线”上,农村孩子就落下了一截。义务教育的差距更加明显。农村教育投入少、办学条件差、师资力量弱,而城市却集中了优质的教育资源;家庭清贫的学生,除了课本外,几乎没有什么课外书籍,孩子阅读面比较窄,父母忙于生计,对孩子的学习也鲜有问津;出身豪门的学生各种指导书、工具书应有尽有,还请名师辅导或参加各种补习班、培训班。这样,“豪门出贵子”的几率越来越大。
学习费用昂贵,寒门子弟望“学”兴叹。普通高中学习三年,费用至少30000元,若是音体美特长班,费用翻几番,许多寒门子弟半途而废。大学费用更高,年学费一般5000元左右,加上食宿费等,每年至少15000元,但年学费几万十几万的大学为数也不少,对“寒门”来说,这无疑是一笔无法承受的天文数字,哪还奢望出“贵子”!
高考政策和就业政策偏向,寒门子弟觉得“读书无用”。保送、加分、自招等高考政策惠顾豪门子弟,寒门子弟岂敢与之争?在求职上,寒门子弟同样处于劣势。现实表明,竞争者个人能力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家庭背景和人脉关系——官场世袭制,教育特权制,就业优先制。这在一些公务员考试和垄断国企招聘时,表现得尤为明显,“寒门难出贵子”。于是,“贫二代”、“富二代”、“官二代”等概念日渐清晰。真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子打地洞”。
当然,近年来,各级政府在扭转城乡教育差距、合理分配教育资源上迈出了一大步,但要想“寒门出贵子”,亟需政府有关部门,加快步伐,加大改革,舍得投入,尽快弥补农村教育欠账,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同时要约束与规范公权力,以保障公民平等的受教育权、平等的竞争机会和上升通道,让所有的孩子“同在蓝天下,共享一份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