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变靓了,公路变畅了,乡村更美了,人居环境改善了……金秋时节,走进绥宁县城乡,一片整洁有序的景像映入人们的眼帘。
自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以来,绥宁县各级政府重视、措施扎实、行动有力、成效显著,群众满意度不断升温。在2011年度全市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评比中,绥宁县排名第三,黄桑坪苗族乡、麻塘苗族乡进入全市“十佳乡镇”行列。
打响一场全员动手的攻坚战
6月份以来,由绥宁县四大家班子领导带领的县直机关、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共计10000余人走上街头,清扫街道、清运垃圾、清洗护栏和广告牌匾、清除杂草杂物,为城市环境“洗脸化妆”。为期3个月的环境卫生综合整治集中攻坚活动拉开序幕。
绥宁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将该项工作纳入“十二五”规划。全县各级财政投入1600多万元用于创卫和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要求各乡镇实现“一池一站一场”,即每家农户建一个垃圾池,每个村统一规划设置建立一个垃圾中转站,每个乡镇建一个垃圾填埋场。
在城区,县领导带领全县干部职工扑下身子,开展了“义务大扫除”;在农村,以村容整洁为标准,家园净化工程开展得如火如荼。截至目前,该县参与“行动”人数达18.53万人次,出动车辆11296辆次,集中清理垃圾3213吨,整治村庄363个、河流480余公里、公路(含村道)1027公里,配置垃圾桶(箱)14015个,整治农贸市场28个,规范和清理店外经营、非法摊点500余个,拆除乱搭乱建35处,清理和拆除乱搭乱建破旧雨棚、遮阳布108处。
建立一套保洁长远的管护机制
绥宁县因势利导,建立环境卫生长效保洁机制,让城乡环境卫生整治队伍成为“不走的环保队”。
“地毯式分工”定责任。该县科学制订出台了《绥宁县2011—2012年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实施方案》,把目标任务按综合考评、县城卫生、乡镇卫生、村组卫生、公路沿线与旅游景点卫生分成100个小项指标任务进行细化、量化,向有关乡镇村组、县直各单位下达目标任务,建立了县、乡、村三级齐抓共管的环境卫生整治长效机制。
“积分制考核”动真格。县城乡环境卫生整治行动领导小组采取巡检、暗查、抽检等方法,实行季度检查评比制度,在县政府门口设立“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公示栏”,对各单位各乡镇工作开展情况实行“红、黄、绿”旗三类积分公示,年终进行积分累计,按机关和乡镇类分别排出前二名和后二名,并将结果在媒体上予以公布。对前两名按县绩效文明考核标准进行奖励。对后两名或连续挂三次“红”旗的单位或乡镇进行通报批评,造成严重后果的,从严追究责任。同时,将乡村清洁工程作为考核各乡镇政府主要负责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实行“一票否决”。
促进一次文明素质的集中提升
在整治环境的同时,该县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干部群众树立“卫生靠大家、人人讲文明”的观念,形成人人自律、个个参与的良好氛围。
7月15日,该县举行了主题为“告别陋习,与文明牵手,创建卫生县城,建设宜居绥宁”的万人签名活动,并发放各类创卫资料万余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8月17日,县创卫办将10000把“治理城乡环境,共创美好绥宁”宣传扇免费发放到各乡镇和县城干部群众手中。县民族中学、长铺三小开展“绥宁是我家,卫生靠大家”、“大手拉小手,当创卫先锋”等主题宣传活动。该县还组织新闻媒体对环境卫生“脏”、公共秩序“乱”等问题进行公开“曝光”,引导大家养成讲文明、讲道德、讲卫生的好习惯。在农村,举办了“十星级文明户”、“卫生清洁户”、“文明家庭”等评选活动,用身边人、身边事来教育感化群众,同时在宣传栏上张贴《道德行为规范》、《卫生保洁制度》等内容,强化村民的道德意识和环境卫生保护意识。
如今,穿行在绥宁县大街小巷,破坏花草的少了,捡拾树叶的多了;乱扔乱倒的少了,义务清扫的多了;随地吐痰的少了,文明行路的多了……一系列的改变,折射出全县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的积极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