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年扎根大山深处,守护着一所“袖珍”乡村小学,给山里娃开凿出实现梦想的天路——自恢复高考以来,湖南省郴州市北湖区江口乡上垅村,这个不足千人的村子先后出了3个博士后、4个硕士,300多人考上大中专以上学校,“高塘的席子,上垅的顶子”,人才兴盛得在全市出了名。村民们说,这都搭帮他们的“老久”。(《光明日报》10月18日报道)
“老久”真名叫黄长久,年届57,是上垅村小学校长。35年来,他安然于方圆10公里内没有市场、医院、理发店的生活,虽然累出了一身病,背负了一身债,没给儿女留下一屋片瓦,“连累”89岁老父随他蜗居学校,却依然满足。他曾有过许多离开的机会。是什么使他的坚守如此“长久”?是奉献精神。有了奉献精神,才能不计名利,才能迎难而上,勇往直前。
在选择工作的关键时刻,由于奉献精神,他选择了教育工作。1976年,高中毕业的黄长久在乡农科站工作已3年,很受重用。站里准备派他去海南岛,参加袁隆平团队的南繁育种试验。他正跃跃欲试,老支书赶来“挡驾”:“自家能人先做好自家事,村里娃缺老师,你出息了,能看娃们再走没文化的老路么?”黄长久的心被重重扯了一下。他想起了自己读书时的辛苦:每天要爬好几里山路,中午吃不饱,只好啃米糠粑粑。老师们受不了这种苦,纷纷离开了……几番犹豫,他说服了自己:回村去,回小学去!刚回来,没有编制,每个月只能拿到5元工钱,相当于农科站工资的六分之一,根本不够生活,只好吃红薯、咽咸菜。
在教育教学岗位上,由于奉献精神,他乐当“四员”:教员、炊事员、理发员、卫生员。他的厨房里有一口大蒸笼,每天中午,路远的孩子就在这里热饭菜,然后和他家人一桌吃饭;村里没有理发店,他便自费买来推剪梳子,从理发店“偷师”回来练,现在俨然已是“专业师傅”了;他家常备各种西药和中草药,学生有个小病小痛的,他的“百宝箱”大多能派上用场……他还动员妻子为学生们当起了“缝纫员”,做了好几套备用衣裤供学生换洗。
近几年,郴州市教育系统扎根山区的典型层出不穷。正是这样的好典型,才产生无穷大的榜样力量,激励着黄长久35年扎根山区,毫不动摇。
地处湘粤赣边界的桂东县,是国家和湖南省贫困县。然而,这里的土地上却有着一座座现代化的学校;这里的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3%,巩固率达999%;初中生入学率100%,巩固率达981%。贫困地区办出了发达地区的教育!然而历尽艰辛,用自己的生命参与创造这一奇迹的桂东县教育局长胡昭程,却在2000年12月21日走完了他52年的人生里程。父老乡亲们敬仰他、怀念他。一幅挽联诉说出了人们对他的评价和思念--"一腔热血倾教育,两袖清风为人民"。
李黎明生前历任迎春镇学校教师、学区干事、中心小学副校长、校长,迎春镇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李黎明同志一直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特别是2006年8月任迎春镇中心小学校长后,他与学校教职工一道,为学校的改革和发展倾注全力、忘我工作。短短几年,迎春镇教育事业发生了巨大变化,办学条件大幅改善,学校管理日趋规范,办学水平持续提高,成为郴州市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面旗帜。李黎明同志多次荣立三等功,2009年还荣获全省优秀教师称号。2009年9月14日,由于劳累过度,李黎明同志心脏病猝发,经抢救无效,倒在了工作岗位上,年仅46岁。李黎明牺牲后,他的先进事迹经本报等多家媒体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省委追授其为优秀共产党员,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周强号召全省广大党员和教师向李黎明同志学习。
山区教育的发展问题,是教育均衡发展的瓶颈所在。要让山区教育摆脱困境,真正“山清水秀”,就需要黄长久这样乐于奉献的教师,扎根山区,抛弃外界的名利诱惑。教育事业是千秋大业,教育工作繁重、复杂、艰巨,山区教育更不用说,所以特别需要黄长久这种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