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台早已搭建,曲目正在上演;家门前的大红灯笼已高高挂起,绵延上千米的八仙桌宴席也一字排开,静待来自四面八方的贵宾和十里八乡的乡亲……在一派喜庆祥和的气氛中,10月22日,绥宁县武阳镇老街人头攒动,相机闪闪,绥宁县委副书记袁景甫、副县长丰新妹光临这条古老的船形街,为闻名遐迩的何姑桥顺利复修剪彩。县文物局等部门、乡镇的领导与当地数千名群众一起,共同见证了这一空前盛况。
既为“何姑桥”,人们自然会联想到“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何仙姑;但眼前修葺一新的何姑桥,更让人对一群老共产党员抢修文物的坚忍不拔精神由衷地钦佩加赞叹,对文化、文物心生一种全新的思考。
若隐,若现
俗话说:神仙也是凡人做。一介平凡女子何仙姑经过苦修积善,成为世传八仙中唯一的女性,自唐宋以来,有关她的事迹记载颇多,座落在武阳老街的何姑桥就因为她的眷顾而得名。
据考证,何姑桥始建于宋末元初。相传当初修建的石拱桥快要合龙时,因计算有误,不能塞满龙口,适逢一妙龄女子经过,见状,扔下一把剪刀,顷刻间自然合龙。须臾,该妙龄女子已不见去向。百姓疑为何仙姑下凡相助,特来踩桥,故称“何姑桥”。
何姑桥横跨蓼水,连接南北两街,桥长14米,宽7米,整桥呈船形状,有船形桥配船形街之说。圆拱桥上建有廊,廊上有阁,阁上矗立着三层八角形状的伞亭,均系木制结构,鳌头向八方伸展,略带上翘,雕梁画栋,壁画生辉,甚为壮观,在我国古代桥梁建筑史上实属罕见,从用途而言,此桥集交通、水利为一体,工程复杂,是十分珍贵的古代建筑文物。
自问世之日起,何姑桥便阅尽春色,历览兴衰。现存的马蹄形单跨石拱桥,建成于清代同治三年。民国初年,土匪头子陈汉山放火焚烧,街市、桥梁木制结构部分化为灰烬。民国七年,乡绅黄文龙、杨甘霖领头复修,改为砖木结构,其高矮、长短、宽窄较同治时代所建都已缩小。红军长征时,贺龙、肖克率领的部队经过武阳,曾宿息在老街和何姑桥,补充军需,留下了很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文革期间“破四旧、立四新”,又将廊上之阁、阁上之亭拆除,壁画、书法楹联尽行粉涂,仙人气息尽失。1973年端午节这天,武阳公社大屋场水库决堤,洪水将桥北端道路冲毁,牌楼崩垮,桥墩基础外露空虚,桥体裂缝。从此,一方文物摇摇欲坠,华光顿失。
舍我,其谁
武阳老街全长有三里多长,自清代至1979年,一直是武阳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里人才辈出,这里出产的“武阳米”曾是朝廷的贡米,“武阳鼎”也同样行销周边数省,何姑桥给休养生息在这一方土地上的人民注入了什么样的精神元素,不得而知,但改革开放以来,处于交通枢纽的何姑桥始终没有淡出人们的视野,尽管她长期被掩埋在历史的烟尘之中。
此桥地处武阳老街,周围居住着武阳村、肖家村、田凼街居委会在内的近4000多人口,此桥是连接各村公路的重要交通设施,且与省道S221直接相交,又与绥宁六中相通,南片近10个村的中学生往此路桥通过,直接受益人口在12000多人以上。仓廪实然后知礼节,腰包殷实起来的武阳村人需要从历史文物的载体中拓宽与世界沟通的渠道,获取与时俱进的信息和自信,因此,当地群众要求复修何姑桥的呼声愈来愈高。
由谁来牵头主修?经过酝酿,2009年,群众首先想到并公推时年74岁的肖和登。这位1956年部队入党的古稀老人,曾连任大队书记17年,后来又在镇企业办工作15年,重党性,守原则,乐于奉献,善于团结同志,备受群众推崇。当年,大屋场水库洪水冲毁何姑桥,他时任大队支书,亲自指挥抗洪抢险、不畏艰险的种种事迹,仍为人所称道。如今,他身患高血压、冠心病、颈椎病,每年住院大都在四次以上,年均药费上万元,听说要推举他复修何姑桥,当年惊心的一幕幕往事又涌上心头,为保护文物、提升当地群众生活品质计,肖和登欣然临危受命。
一个好汉三个帮。2009年12月1日,以肖和登为首、老共产党员为主体的何姑桥复修扩建委员会顺利组建,14名成员中,80岁以上的3人,70~79岁的7人,年近花甲之年的3人,党员占了7人(后增至22人,党员人数上升至14人),所有成员都是自愿参加,不计任何报酬。该委员会一并确定了正副主任、秘书、监察、财会和募捐人选,严格实行存根票、会计票、缴费票和功德簿“三票一簿”的财会制度,次日正式运作,历时八天调查研究,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经过汇总、梳理,决定以同治三年的桥型为版本,抢修必须兼具安全性、实用性、原貌性和观赏性。12月10日,乐捐仪式在何姑桥原址桥面启动,群众衷心支持,86岁的低保户黄佩云当场捐赠出省吃俭用的100元,曾达汉4400元,共有46人一次性捐款16248元。
复修何姑桥,原计划8万元就可以搞定,几经磋商会诊,最终,设计施工图、工程预算书于2010年4月3日由湖北中鲁石建园林工程有限公司全部完成,工程造价由28万元提高到50多万元。
钱从何处来?应验了那句话:用高尚的精神鼓舞人,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一大批老共产党员率先挺身而出。由群众荐举,1952年入党、现年83岁的谢岳山,84岁的王坤元,77岁的曾达汉,这样一批老党员都成为该委员会第一批铁杆成员。从此,他们风雨无阻,发动村内外群众乐捐,或走街串巷,或长途跋涉,在近700天时间里,足迹遍及武阳镇、白玉乡、关峡乡、绥宁县城、邵阳市区、怀化及省城长沙,从未住过宾馆,而且,每到一处,他们自己付费吃饭、坐车,后来才报销一天2块钱的饭费及部分慢慢游费。为了捐款,肖和登病倒了,中途几次住进医院,仍然抱着病体四处劝捐,曾爬上县工商银行6楼进行游说,率子媳共捐14300元。王坤元甚至拄着拐杖,背着小孙子长年投入这项工作,几次负伤,都毫无怨言。他们以坚韧精神和年迈之躯,为文物早日修复四处募捐,切身践行着“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一路蹒跚,一路付出,一路令人感叹!
得道,多助
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在一代老共产党人的感召下,82岁的黄日明与81岁的杨绪考一样,纷纷奔走在捐款一线,后者曾经数次往返双龙村捐款,来回60里山路啊,全靠两条腿走路。60岁的曾金梅与62岁的女委员王兰香一样,身为家庭主妇,毅然放下缠身的家务,白天要外出募捐,晚上回来还要汇总财务。前者四代同堂,上有老,下有一对双胞胎孙,说到被“骗”进来当委员的事,她无怨无悔,其中动力就是“最让人敬佩的是几年时间里没人贪取一分钱。”复修扩建委员会自觉接受群众监督,6次公布收支明细榜,至8月上旬,工作开支总额只有6000元,主要用于交通费和办公印刷费,群众反映非常好,如今镌刻在何姑桥旁边的山歌可以为证:“何姑桥来修得好,耄耋老人把心操。领导支持众心齐,没有人把油水捞。”
中国人历来喜欢做修桥铺路的善事,该委员会的一举一动全在人们的高度关注之中,人们不再怀疑,善心被普遍激发出来。武阳村80多岁的低保户王陆生靠打豆腐为生,在街上碰到闻说此事,主动上门缴来200元,并动员子女认捐。武阳村远嫁河北的陈香菊回家探亲,晚上九点多敲开肖和登的门,送来100元。在长沙做生意的尹根平先是一万元,后来又捐出二万元。夏启勇,曾在老街生活过,也不忘“第二故乡”,直接打款5000元。申玉兰、申玉秀姐妹把卖了老屋的2800元全部捐献,申玉兰在甘肃工作的丈夫闻讯之后又寄来1000元。在老祖村募捐时,一位武冈运煤的汽车司机为募捐人的精神所感动,当场捐款100元。同样使人感动且难忘的是,长住武阳敬老院的困难户肖全汉闻讯赶来,说:“我也出点钱。”把身上仅有的2块2毛钱捐了。
涓涓溪流,汇聚成海。抢修何姑桥,得到了社会各界无私的支持。县委书记唐渊于今年清明节前,放弃星期天的休息时间,特意视察施工情况,了解存在的困难,指示相关部门予以及时解决。县移民局、交通局、文物部门负责人曾5次亲临现场勘探、调查,武阳镇党委政府也积极协调,武阳村现任支部书记杨顺友更是随喊随到,带领村支两委班子成员出面处理各种矛盾,他自己一家就捐了15200元。长铺镇退休女工黄晚贞捐出1000元之后,也是意犹未已,接着又把5000元送上门。云南大学退休教授陈世奎寄来600元,今年两次察看施工进展情况。至春耕生产前不足半年的时间内,该委员会共收到1420多户的乐捐款,金额达20.15万元,其中100元以上的有725户。至8月上旬,捐款跃升到近26万元,目前到位资金56.8万元。剪彩当天,人们踊跃捐出巨金,为何姑桥复修工程再添一抹亮丽的色彩。
“天造巨船通四海,人筑耸亭入九宵。”如今,徜徉在何姑桥亭阁之间,你可以邀友在兴来亭中品茶小憩,也可以欣赏壁画中那些飞天的彩女,或凝望南北朝时期王献之“书写”的这副很大气的对联,所有这些,无不让人心潮澎湃。无疑,何姑桥修复扩建委员会中那些熟悉或不熟悉的背影,给了我们太多的感动,也必将与何姑桥一道,走进历史的沧桑,但是!生命终有已时,唯有文化传承能永久光耀人间;党中央再次吹响“文化兴邦”的号角之际,每一个你,每一个我,应该自觉肩挑起民族文化传承中什么样的角色?今年54岁的曾广球是该委员会最年轻的“委员”,近两年起早贪黑投身于何姑桥的抢修与复修,谈起体会时,他简洁地说——所有的努力,“总能体现一种精神。总要看到一个结果。总会带来一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