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民生,为民办实事,事不在大小,关键要办到群众的心坎上,让群众在细微之处感受到社会进步的温暖,享受到事业发展的成果。
应当承认,这些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在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发展上动了不少心思,想了不少点子。每逢年初,都要列出为民办实事的清单,人民群众也从诸如“车多了、路通了、道宽了、城靓了”等具体变化中感受到生活的幸福指数在逐年提升。
然而,也存在另外一种现象:有些地方和部门把GDP增长看得比群众就业重要,把形象工程看得比社会保障重要。财政收入提高了,不是用来解决民生问题,而是热衷于改善自己的待遇和办公条件。公款吃喝有钱,修理中小学危房没钱;修建超标办公楼有钱,解决低保收入者住房没钱……造成百姓收入与财政收入不同步,公众福利与经济增长不平衡,经济发展没能在民生上得到充分反映。
如何发展社会事业,不仅事关经济建设、社会和谐,也体现政治建设和执政能力。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是促进百姓福祉,有钱不花在改善民生上,钱再多也没用。老百姓对政府工作的“感受指数”从哪里来?就从群众对自己衣食住行的变化中来。比如,小巷子的路灯亮了,市民休闲有了去处,乡镇卫生院有了免费120……这些看似小事,却因其便民、利民、惠民,桩桩件件都温暖着老百姓的心。、
让群众在细微之处感受到社会进步的温暖,享受到事业发展的成果,这是一种工作态度、工作思路、也是一种工作方法,检验着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