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宝庆时评
理论工作者需要民生情怀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近日,一本名叫《从怎么看到怎么办——理论热点面对面·2011》的书令笔者着迷,这本书字里行间体现出理论工作者的民生视角和民生情怀。
    确实,理论工作者是需要民生情怀的。任何理论都来自于实践,也都要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理论工作者只有善用民生视角,培养民生情怀,一切从群众的利益和需要出发,才能真正回答群众提出的问题,才能让群众接受。
    理论工作者如何培养自己的民生情怀?笔者认为:一是理论工作者要把研究的兴趣和激情始终对准关乎民生利益福祉的问题。通过调查研究,把老百姓最关心最关注最困惑的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从而抓住老百姓的兴奋点。如《从怎么看到怎么办》一书,就是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梳理出了“怎么保持物价稳定”、“怎么解决住房问题”等八个问题,集中反映了社情民意、百姓的呼声。二是理论工作者对百姓关心关注的每个问题都要站在民生立场作出科学分析,运用逻辑的力量与事实的力量,透过现象看本质,分析原因,得出结论,发现真理。三是理论工作者对百姓关心关注的每个问题的回答都要实事求是。理论工作者既是党和政府政策的参谋者、解读者,又是群众理论武装工作的宣传者、普及者。面对各种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理论工作者只有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回避,直面问题,认真思考,科学分析,诚恳回答,才能上解国忧,下安民心,让百姓既理解问题的复杂和困难,又充满对未来的信心和希望。
    这有坚持了这三点,理论工作者才能顺承民意,化解民忧,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理论,为社会文明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刘运喜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