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纲要提出,到2015年,贫困地区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有较大提高;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0%;保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提高农村实用技术和劳动力转移培训水平;扫除青壮年文盲。到2020年,基本普及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远程继续教育和社区教育。(中新网12月1日电)
笔者读了这一特大喜讯,感到无比高兴,相信广大群众会一样的心花怒放。给予特殊的优惠政策,帮助中国农村贫困地区教育快速发展起来,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具体表现;是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强建设文化建设,走文化强国之路的切实举措;是扶贫帮困的根本措施,扶贫在解决温饱问题之后,紧接着的是要扶持教育,变输血型扶贫为造血型扶贫,从而彻底改变贫困落后状况。
按照2009年3月新确定的1196元贫困标准,我国现有贫困人口达4007万人;主要集中于近600个县。随着国家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的力度,所取得的成就也为世界公认。近年来的扶贫政策发生了较大变化,由以前修路、打井、建学校、修办公楼等着重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转向了提高老百姓素质、增加老百姓收入。资金由支持贫困县转向对村一级倾斜,与此相关的是加大了对农民的转移培训、移民搬迁、项目申报、产业培育等的资金支持力度推进边远贫困地区适当集中办学,加快寄宿制学校建设,加大对边远贫困地区学前教育的扶持力度,逐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
教育扶贫帮困,是国家的政策,国家投入是主渠道,地方政府要不折不扣地用好这一笔钱,不能挪用国家的扶贫资金,不能贪污国家的扶贫资金。补助金要实事求是地发放到贫困地区,发放给贫困学生,让贫困地区的儿子顺利完成义务教育,高中、职业教育也与先进地区一样发展起来,学前教育也不例外。如果说这样的好政策落实到人了,贫困地区的教育一定能够得到快速发展。教育上去了,文化上去了,人的素质上去了,生存、就业的能力自然而然会上去,脱贫致富是迟早的事了。
实现共同富裕,必须扶贫帮困。我们国家是文明礼仪之邦,有着团结互助的传统美德。帮助落后地区发展教育文化事业,是新农村建设成功之路,人人有责任。援助的办法有很多,金钱投入、技术支援、对口扶贫、支教送教、办班培训等等。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心,扶贫帮困就会实现美好的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