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宝庆时评
路灯下学习 凸显教育的不平等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近日,一张名为“路灯下的母女”的照片在微博上疯传。一个衣着单薄的小女孩低着头趴在纸箱上,一笔一画地写着作业;她的身边,一名中年妇女正向路人叫卖着冰糖葫芦。小女孩借着路灯学习的身影感动了数以万计的网友。

  笔者看后感到心酸。街道上寒风嗖嗖,她们为什么在街上挨冻?她为什么不坐在屋里明亮的灯光下温暖的火炉旁做作业?

  原来她们是外来人员。照片上的女孩名叫卫豪丹,今年6岁,随父母从洛阳老家来到武汉。一家人以卖冰糖葫芦为生。小丹丹曾在老家读过半年小学,来武汉后,因为户口问题无法就读公立学校,私立小学学费太贵读不起,只得被迫辍学。

  但小丹丹非常喜欢读书。妈妈每天都会给她布置作业,她总会自觉地趴到红花路街边的花坛上学习,直至深夜。

  这样一位爱学习的小女孩,因户口问题被拒之校外,凸显了教育的不平等。

  现在,由于部分义务教育经费依赖地方财政,所以,不是本地户口就不能“就地”入学,导致“小丹丹们”被拒之校外。随着流动人口的增多,希望国家全部承担起义务教育的费用或统筹这项经费,让“外籍”孩子与“本地”孩子一样,享受“义务教育”。

  当然,现在有些城市建有民工子弟小学,设施很好,但那只是政府特意扶持的“品牌”学校,数量太少,容不下多少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弟。希望当地政府能多建一些这样的学校,不求“品牌”只求“务实”,让所有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弟都能就读。

  另外,现在农村义务教育与城市义务教育在办学条件、师资配备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距。农村孩子想接受更先进的教育,大都往城里挤,使得城市学校“人满为患”。如果农村的教育和城市相差不大,那他们也不会往城里挤。希望国家和政府及教育部门,加大农村教育经费投入,均衡城乡教育资源,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使每个孩子“同在蓝天下,共享一份爱”。

作者:黄启龙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