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百佑的4个孩子3个被他“打”进北大,他的口号是“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被网友们称为“狼爸”。
南师附中的朱妮、时羽剑分别成为2012年北大、清华的推荐生。他们的爸爸因为对孩子平等温和,被媒体称为“羊爸”。
“狼爸”的“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的观点我不敢苟同。棍棒教育对于个别人来说,可能有作用,但北大、清华的学生绝不是棍棒打出来的。棍棒教育是一种落后的、摧残孩子身心的家庭暴力教育,让听话的孩子变得唯唯诺诺没有独立思想,使有自主意识的孩子感到压抑、痛苦,甚至产生敌对情绪。据报载,某小学四年级一名9岁男孩因偷拿了家中两百多元钱买玩具,被发现后,父亲要求他在家好好反省,结果他上吊自尽了。这一惨案说明,棍棒教育不是对每个孩子都生效。
相比之下,“羊爸”的教育方式温和得多。他们和孩子是平等的朋友关系(甚至“称兄道弟”)。他们为孩子营造出自由平等的家庭氛围,孩子们的学习靠的是主动和自觉。这种“温和”的教育方式,得到多数家长的认可。
其实,“狼爸”的棍棒教育也好,“羊爸”的“温和”教育也好,都不适合孩子。尽管孩子上了北大、清华,这还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人生路漫漫,未来的发展才是最重要的。苏轼说得好,古今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惟有坚韧不拔之志。“狼爸”的责打,看起来是为了督促孩子成长,其实对孩子的内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伤害,他们敢怒不敢言,郁积于心,成为一生的阴影。“羊爸”的“温和”,看起来是给孩子平等、自由,其实是以爱的名义剥夺了孩子独立成长的空间,让孩子在家长设定的圈内活动,使孩子失去通过自我锻炼而掌握应有生存技能的机会。
愚以为,无论以何种方式教育孩子,都应当尊重孩子的人格与尊严,让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首先要寻找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任何孩子都是不可重复的个体,各有各的性格,别人的教育方式不见得适合自己的孩子,因此家长必须要因材施教,寻找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切不可将别人的教育方式简单复制。其次要注意适度。在“打”孩子的时候要记住,“打”只是手段,重要的是沟通和教育;在“爱”孩子的时候要想到,让孩子适当经历一些挫折,也是其成长中的一笔财富。“严”和“爱”,家长要把握好“度”,要“严”中有“爱”,“爱”中有“严”,就像《西游记》中唐僧管教孙悟空,既要给其自由,又要有“紧箍咒”约束。
总之,好孩子不是“打”出来的,也不是“哄”出来的,而是“育”出来的。正如园丁育树苗,既要悉心呵护又要精心修剪,幼苗才能长成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