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假期,家住南昌市红谷滩新区的小学三年级学生余玉(化名)一直闷闷不乐。几天前,她写了一篇关于帮扶摔倒老人的作文,不料30分的作文只得了5分。老师的评语是:“现在这个社会,老人摔倒了还有人敢扶吗?”这让她感到很茫然。(1月4日《江西日报》)
这位老师的评语,不仅让这位三年级的学生感到很茫然,也让所有具有起码做人良知、具有基本社会道德感的人感到很茫然:有人跌倒受伤,扶还是不扶?
有人跌倒受伤,扶还是不扶,这本是一个不该有争议的话题,但自“彭宇案”之后,社会上敢于扶起跌倒老人的人少多了,都怕“惹火烧身”,信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随着类似“彭宇案”的不断发生,更是让一些人见到摔倒老人绕道而过。
老人跌倒不敢扶,这并不是社会道德的主流,也不是社会价值观的主流。去年汉网的一项调查显示,近九成受访者表示愿意扶起跌倒老人。事实也是如此。2011年9月14日亚心网报道,乌市一老人摔倒路边,三个小学生上前相扶,一对过路夫妻也上前帮忙,并拨打了110求助,警车很快赶到,他们一起将老人送回了家。2011年10月27日《新文化报》报道,长春市双阳区一位81岁的老人在公园溜达,忽然一头栽倒在地,一个年轻人将其扶起,并帮着找来了家属。
事实证明,这个社会的道德观,总体上还是向善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尊老爱幼的民族,中华儿女具有助人为乐的美德。“人之初,性本善。”三年级的小学生,正是本性最善的时候,路上遇到有人摔倒,自然会去搀扶,这是助人为乐。这位三年级学生写关于帮扶摔倒老人的作文,是她感情的真实流露,尽管作文中的事和人并非真事真人,却是这个9岁女孩的率真想法,老师应该对她的作文给予肯定和鼓励,对她的善心予以呵护。
作为老师,应尽量把孩子向善的方向引导,对好人好事给予鼓励。因为社会上受助者或其家属讹诈施助者的,毕竟只是个别,大多数人还是会感恩的。如果老师把少数当普遍,阻止孩子的向善之心,那么,有可能会影响孩子对事情的认知,使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出现偏差,从此不敢帮助别人。不过要提醒学生在帮助别人时,要注意保护自己,要选用正确的方式方法。